中國設計師的機會來了
當柳傳志手持麥穗出場的時候,全場響起了掌聲。
這時離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只有9個小時,依文在英國舉行一場特殊的時裝秀,模特全是中國商界的領袖:曹國偉、馬蔚華、朱新禮、苗鴻冰、劉積仁、汪潮涌、俞敏洪……
而此次秀場,依文精心采擷雅魯藏布江水樣和周口店土樣,在悠揚的中國樂曲中,這些模特企業家們輕輕地播撒下了生命的種子……
“給消費者一個好故事,其實不用語言,大家都能聽懂?!毕娜A說。
顯然設計要著眼于消費者,“設計師懂得消費者需要什么樣形象。”GXG董事長楊和榮也如是說。
正是因為GXG做到了“為消費者而設計”,2012年天貓“雙十一”活動中銷售過億。
同樣,唐獅也堅持為“為消費者而設計”。
自2012年起,他們發現消費有了新變化,于是就把產品分成兩個系列,一個是保留了之前產品風格;另一個是專門針對萬達,包括二三線城市購物中心開發的新產品系列。
“消費者希望通過服裝來詮釋自己對于時尚的理解?!鄙虾P屡d時尚的領軍人之一李鴻雁也感受到目前消費的變化,“這種穿著觀念的變化,給設計師帶來了巨大的市場?!?/P>
“首先要學會發現黑眼睛黑頭發的氣質,在設計中注入這種氣質,才能有所發展。”美邦董事長周成建說。
而在全球金融風暴最猛烈的那段時間,白領就在研究著原創設計。
“軟設計,就是讓白領時裝軟下來,回歸女人柔美優雅本色?!卑最I董事長苗鴻冰說,走進白領店面,都會被一股濃郁的原創力量所牽引,給消費者物超所值的心理滿足。
而對于例外董事長毛繼鴻說,“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給予消費者驚喜?!?/P>
其實,例外在巴黎時裝周的發布,被國際時裝界稱之為藝術。而他一直以來發揚與傳播基于東方哲學的當代生活美學?!拔覀冃枰獙ΜF代文明有自己的理解,而世界也需要一種新的中國式審美方式。”他說。
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的名言——“我在發掘和服后面的精神”,給了他很大影響:最民族的也是最國際的,中國設計師的品牌血緣在中國。
于是,他提出了“尋找當代中國生活美學的自我”的口號。
其實,設計師馬可一直將設計視為一種創作,并深入到中國文化的肌理。
在一次巴黎展上,她在地上撒滿了從中國運去的泥土,把衣服埋進土里,讓每一件衣服都經過土壤的浸染。
而之前,她用半年的時間走訪西南農村,跟農民一起生活,然后在剩下的八個月里,跟她的合作者親手織布、染色、縫制出所有的衣物。
正是田間采風、創作,給她的服裝賦予藝術的內涵。
而那些曾被我們遺忘、忽略、丟失的文化傳統,其實正是中國服裝品牌本原的文化基點,不斷創新、積累并沉淀的中華文化必將成為中國服裝品牌的基因與內核,并在傳承中最終打造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品牌價值。
而“中國的品牌要實現國際化,一定要有國際化的設計師;中國的設計師要實現國際化,一定要依托中國文化?!痹O計師計文波說。
“中國元素對于世界的影響不可小覷,中國的服裝設計師骨子里就有很多中國的元素?!笨ㄙe設計總監楊紫明說。
但這種中國元素的表現不能僅僅流于表面。
2008年,夏姿陳在巴黎時裝周發布成衣系列卻反響平平,創始人王陳彩霞后來改變了之前的設計理念,拿掉表面的中國符號,走向“先想女人,而不是中國女人要什么”的美學新思路。
“現在中國設計師已經走出了圖騰上的限制,逐漸把自己當成國際設計師?!覟槿澜绲娜嗽O計最漂亮的衣服,’這才是設計師最重要的概念?!焙账固刂袊偨浝項铉湔f。
這需要“把握好自然美、社會美、技術美,”杜鈺洲說,就要擴大眼界、擴大知識范圍。
“如果你內在修養上不去,怎么可能設計出讓消費者感動的服裝?”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長曹世潮說。
“閉門造車是不可能創新的,”以純董事長郭東林說,任何優秀的設計人才如不常與外界聯系、向他人學習,都會失去他的優秀之處。只有掌握了時尚與流行,再利用自己的優勢與獨特的品牌文化,才能創新。
于是,他們采取了“走出去、引進來”的對策。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做法是在倫敦設立了自己獨立的設計工作室,“倫敦是國際時尚之都”,而設計工作室的設立,“可以讓以純與歐美流行時尚第一時間對接”。
以純的設計師們不用固定在公司上下班。公司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去熟悉市場,了解市場。哪怕就是晚上他們也不允許在家休息,而要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去。而在國內,公司擁有數個設計中心,聘有幾百名服裝設計師。目前,以純每年推出一萬多個款。
而鄂爾多斯旗下的1436請來香奈兒前藝術總監吉樂·杜福爾,在其的率領下,1436的產品出現了粉紅、粉紫、米白、玫紅等羊絨以往難得一見的顏色。雖然定價不菲,一款圍巾售價達數萬元,但1436近年來一直保持60%的增幅。
中國設計力量在壯大。
在2012年9月,中國設計師劉芳攜帶帕羅高端設計師品牌Paluopo by Liufang亮相巴黎時裝周,這是繼謝鋒、馬可之后登上巴黎時裝周的又一位中國設計師?!斑@是一次特別大型的展示,邀請了400人,實際上去了1000人。”劉芳說,她是目前在SHOWROOM里簽約的唯一的中國設計師。
其實,2012年9月28日,JEFEN(吉芬)也把“苗繡”這一瀕臨失傳的明間傳統手工藝文化通過時裝帶上了巴黎時裝周的舞臺。
2012年9月8日,以亞麻材質為主的“吳青青-VLOV2013春夏系列”在紐約時裝周亮相。
于2000年前往英國留學的北京姑娘瑪莎(Masha Ma),其畢業作品被選中,也出現在倫敦時裝周上。
與Masha Ma一樣,來自哈爾濱的劉凌與來自大連的孫大為也是“地道的中國人”,也登上了“2012巴黎春夏時裝周”。
而臺灣出生、在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畢業的張文軒,原本為加工自己在美國的童裝品牌回到中國。2008年金融風暴惡化前,她把注意力轉移到中國,并開發女裝品牌。
“現在中國大陸正在重復臺灣當時的情況,小眾品牌的誕生是可以預期的,大陸市場比臺灣大多少倍?!?/P>
同樣,張馳12年前到英國讀書,后來學成后回國發展,每年在北京和上海各辦一場秀,“我辦秀就是為了讓人知道中國也能有奢侈品?!睆堮Y說,他設計的衣服在北京三個小型買手店出售,一條褲子或者西服上衣標價3000元。
“中國設計師在過去5年內的成長速度是歐美設計師的好幾倍!”《Vogue》中國版主編張宇表示。
除了中國市場因素外,設計環境的改觀也為他們提供了條件。
其實,設計師需要更大范圍的支持。
比如,一家展示、銷售中國設計師作品的概念店“薄荷糯米蔥”早在北京三里屯一個購物中心開業。
這間面積540平方米的時裝店與阿瑪尼和范思哲比鄰而居,代銷100多位中國設計師的作品。其負責人洪晃對BNC的定位是“有當代中國意識的中國原創設計店”。
而紅博西城紅場也被中國服裝會指定為“中國服裝新銳時尚發布基地”,中國新銳服裝設計師有了自己的發布平臺。
的確,產品是時尚競爭的物質載體,是品牌競爭的第一要素。
當然,僅有產品設計力還不夠,還需要營銷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