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關心童裝安全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們的父母。在2012年諸多服裝質量的報道中,最引家長們關注的自然是童裝安全問題。
一個不能忘卻的典型案例
2012年5月9日夜晚,溫州男孩豆豆(化名)父母的心情可謂是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就在當天,本來活蹦亂跳的小豆豆突然告訴父母,他“聽不見了”。這個這可急壞了夫妻倆,夜里慌慌忙忙地把孩子送到了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就醫。
通過檢查,醫生發現小豆豆的耳朵里明顯有一些像珠子一樣的異物,無法判斷這些異物究竟是什么東西,于是醫生很謹慎地用鑷子想要從豆豆的外耳道中取出這些“不速之客”。費了好大一番功夫,終于取出了一顆深入耳道的珠子,而接下來的情況,卻更讓人瞠目結舌。
原來,豆豆的耳朵里還有很多這樣的珠子,經過觀察,這些珠子大多在耳道兩厘米深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也就等于和鼓膜相貼了。
醫生介紹,這些珠子不僅會影響聽力,如果不立即取出,長時間會導致發炎,流膿。因此,必須盡快做異物取出手術。但豆豆只有五歲,耳孔小,皮膚薄,一碰就痛,萬一手術過程中不自覺反抗,很有可能導致鼓膜破裂,引發更嚴重的問題。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異物取出術處理。
眼看豆豆的父母在旁邊心急如焚,醫生經過短暫的思考,決定使用全身吸入麻醉。
10日凌晨,手術終于正常進行,醫生小心翼翼地向外鑷取異物,一顆,兩顆,三顆……手術結束,豆豆耳中的珠子竟有12顆之多!這些珠子直徑只有1.5毫米,這,究竟是什么東西呢?
驚魂未定的夫妻倆通過仔細觀察,終于明白,這些小珠子,都是貼在豆豆衣服上的裝飾,孩子貪玩,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把珠子塞進了耳朵,直到孩子發現自己“聽不見”了,大人們才得知情況。
這是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都市快報5月12日的報道。
正是因為童裝用戶的特殊性,所以童裝的標準和成年人服裝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在細節方面,比如易脫落易吸食的小型零配件,領口處容易勒住孩子脖子引起窒息的繩、條狀飾品,是不允許出現在童裝上的。
其實,國家對類似童裝裝飾品早有規定,全國服裝標委會2010年7月6日發布的《兒童服裝安全系列標準簡介》中就明確指出:“繡花或手工縫制裝飾物不允許用閃光片和顆粒狀珠子或可觸及性銳利邊緣及尖端的物質。”也就是說,小豆豆那件惹禍的衣服,根本就是不合格產品。
童裝安全問題的重點在哪里?
童裝安全問題已漸漸引起相關部門及消費者的關注。在2012年,可以看到相關機構針對童裝質量問題,在北京、內蒙、成都及鄭州等地開展了各項抽檢和試驗。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在去年兒童節前后,對北京、上海,廣州等七省市47家企業生產或經銷的63種童裝進行了比較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檢測樣品中有33.3%的產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其中,15.9%的童裝所標纖維含量與實際不符,三種童裝甲醛含量、pH值以及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含量超標,長期與人體接觸可能導致人體細胞癌變。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超標物質不易在常規洗滌的情況下分解,長期使用會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
第二季度,內蒙古也對當地兒童服裝商品進行了質量監測抽檢,抽檢地區涉及內蒙古全省范圍的14個盟(市),共抽檢了63家經銷商的112個批次的服裝樣品。所測服裝產地基本涵蓋了我國的主要童裝產地,本次抽檢結果表明,全部112個樣品的合格率為68.8%,不合格樣品35個,在不合格樣品中,有16個樣品色牢度檢驗項目不合格,16個樣品纖維含量檢驗項目不合格,11個樣品產品標識不合格,2個樣品甲醛含量不合格。
幾次調查中,雖然樣本數量各不相同,地區跨度也很大,但問題出現的概率大致相同。綜合去年各地檢驗結果,可以得出:市面上流通的童裝,約有三分之一存在各種各樣質量問題,但主要表現在“色牢度”檢測不達標、產品標識不規范,纖維含量與實際不符等三個方面。
其中最值得關注和警惕是“色牢度”問題。色牢度就是衣服的顏料抵抗“掉色”的能力,色牢度越高,衣物就越不容易掉色。有些家長誤認為衣服掉色最多不過是影響美觀,可是從安全方面來說,“色牢度”才是真正的安全隱患。
從理論上講,工業染料可以控制“毒性”,使之達到不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如果控制得不好,色牢度不達標,就可能使染料中的有毒物質擴散,進而被人體吸收。如果長期穿著一些色牢度有問題的服裝,就卡可能使毒素進入到人的體內。對于童裝來說,就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基于技術和成本的因素,一些生產廠家為了提高色牢度,往往會在染色后加入其他添加劑。如果一味追求這一項指標,就可能導致毒性超標。從去年全國整體的檢測結果看,色牢度有問題的童裝約占不合格童裝總數的一半左右,這足以值得生產廠家、商家、相關機構及消費者警惕了。
童裝安全檢測還有兩項是值得重視的,這就是甲醛含量和pH值。如果甲醛含量超標,會導致孩子疲倦、失眠、頭疼、咳嗽等,皮膚長期接觸甲醛還會導致皮疹等疾病發生。而pH值(也就是酸堿度)指標,研究表明,偏酸性到中性的服裝是對人體有益的。從去年全國的檢查情況看,雖然在毒性方面檢測出的問題并不明顯,但我們依然要對這兩項指標引起高度重視。
“新標準”與商家進貨把關
童裝作為產品,質量的第一責任主體自然是廠家,但商家是產品轉為商品的第一關,也是進入消費領域的第一關。如何把好童裝質量這一關口,至關重要。依據《產品質量法》及相關法規,消費者有權就產品質量問題向產品的銷售者查詢,向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申訴。商家應該在童裝進場前嚴格把好關。銷售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嚴格實施崗位質量規范、質量責任以及相應的考核辦法,建立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志。
筆者近日走訪北京市區多家孕嬰店及童裝店發現,這些店銷售的童裝質量參差不齊。在西單一家孕嬰店,這里銷售的嬰幼兒服裝多為中高端品牌,標簽上都注明了服裝的纖維成分含量、生產廠家等信息,并標明“A類,嬰幼兒服裝”等,聞起來幾乎沒有異味,摸起來也較為柔軟。但也有一些店鋪賣的品牌比較雜亂,服裝標簽描述含糊。在北三環一家童裝店,只有少數嬰幼兒服裝標明了相關信息,多數服裝甚至沒有產品說明,只在水洗標簽上注明了生產廠家;有的含糊地寫著“本產品為純天然環保纖維”,而具體成分并未標注。
筆者詢問一些商家店員,是否知道去年8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新《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多數被詢問者的回答似是而非,更不能說清楚“3歲以下兒童服裝必須符合A類標準,不符合《規范》的童裝將被禁止生產和銷售”等重要的新規。而對于《規范》規定的“根據甲醛含量、ph值、異味等指標,服裝被分為A、B、C三個檔次,經檢驗符合A級標準值的可供嬰幼兒使用”、“3歲以下兒童服裝都要執行A類標準”等細則更是沒有一人可以說清。
采訪中,有的店員或主管表示已對新標準有所了解,但卻說,新標準應由生產廠家來執行,銷售方難以對此進行把關。當然,也有銷售人員表示,我們會向領導反映要按照新新標準選擇童裝進貨。
至于說到家長,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媒體等多渠道的宣傳及相關知識的普及,一定會進一步增強童裝質量的安全意識,從消費終端的角度促進童裝質量的提升。我們期待在2013年不出現或少出現童裝質量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