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一下子出名了,它的“光環”迅速被釋放開,波及到上海市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人們茶余飯后咬牙切齒的話題,因為它就是“有毒校服”的始作俑者。一句“有毒”讓所有人都不寒而栗,也是一句“有毒”又引發眾多指責質檢不嚴格把關的口水戰。青少年服裝的安全更應該被重視,可如今隱患頻現,讓人心生恐懼,這樣的危險,為何不能止于源頭?
問題校服引出安全隱患
一切源于上海市質監局今年2月初發布的對本市的學生服質量專項監督抽查結果。報告顯示,抽檢的22批次產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歐霞時裝公司生產的一款搖粒絨冬裝被檢出致癌物質芳香胺,“屬于質量問題嚴重”,并已被立案查處。這是上海對學生服質量首次立案。
截至2013年2月底,已有數十家上海的中小學校被有毒校服事件波及,一時間服裝安全,尤其是未成年人紡織服裝的安全問題又被提上了討論區。但這次事件其實并非是國內問題校服的第一件案例。近些年,有毒校服事件頻頻出現,孩子們的安全隱患曝出了相關監管部門的軟肋。
根據抽檢報告,被抽檢出含致癌物的產品是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2012年7月生產的OUXIA搖粒絨冬裝(規格型號:M 160/84A,款號OX2012005)。而含有致癌物的面料,主要是用于服裝裝飾用、寬約2CM的鑲條。
《服裝時報》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上海這批問題校服的毒性源自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原因是在染整過程中使用了禁用偶氮染料,由于這類染料含有偶氮基團,在染整過程中發生的某些化學反應,將生成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特定芳香胺物質,該物質被人體吸收后有致癌風險,對人體的傷害不可逆。
童裝未必就安全
除了校服,童裝的隱患更讓家長擔憂。“現在的兒童多活潑好動,新陳代謝快,出汗較多,如果所穿衣物中含有致癌芳香胺物質,很容易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家長和服裝質檢的相關專家有著一致的想法。近兩年出現的童裝抽檢結果中被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產品也屢屢出現。
2009年6月,國家紡織品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曾檢測全國20家企業送檢的1051份樣品,發現約6%的樣品中含有紡織品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2%的送檢樣品還檢出高致癌性物質聯苯胺,最嚴重者超標達190倍。2012年兒童節期間,廣東省質監局對全省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等6種產品進行抽檢,結果發現超過三成的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產品質量不合格。其中,由東莞市天綾服飾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裙子被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2012年底,廣州市質監局公布了生產領域嬰幼兒及兒童服裝、玩具及童鞋等9種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在嬰幼兒及兒童服裝產品方面,質監部門共抽查了43家企業生產的84批次產品,經檢驗有17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不合格率為20.2%。其中,由廣州市白云區石井小蜜豆童裝廠生產的一批次“哈利玻特熊”兒童長袖T恤被檢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我們的生活中紡織品無處不在,少年兒童身體未發育成熟,更容易受到有害物質的侵害,兒童使用的內衣、睡衣、襪子等,與孩子皮膚的接觸更直接、時間更長,更容易出現對孩子的健康形成危害的次品。面對一次又一次抽檢結果的觸目驚心,很多人不禁要問,目前我國童裝市場的監管是否到位?其能否確保紡織品安全無害?這不僅關系到孩子,也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
可致癌芳香胺物質難杜絕?
其實,染整是大多數紡織品在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流程,其中有大量的化學助劑和化學染料被使用,如果染色環節使用了禁用偶氮染料,就很有可能產生特定芳香胺物質并殘留在紡織品中。目前已被認定可致癌的芳香胺物質有24種,是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健康殺手。
由于色譜齊全、色光良好、牢度較高并幾乎可染所有纖維等特性,偶氮染料目前是合成染料中最常用的一類。據專家介紹,目前世界市場上約2/3的合成染料是偶氮染料,這些偶氮染料達3000 種之多,其中大部分偶氮染料都是安全的,危險的是可還原釋放出指定的24種芳香胺類的那一小部分偶氮染料,大約200多種。
“這些染料雖然占的比重不大,但是防備的難度卻很大。”一些面料企業感覺頗為委屈,“一是企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染料數量龐大,一般依靠染料廠家提供的安全資料和承諾保證安全性,在染料采購環節如果監管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現問題。二是在染色過程中,如果生產管理不嚴,染缸中上一批次使用的染料沒有清洗干凈,使一些本不應共同使用的染料和化學品相互作用,也可能發生無法預期的化學反應,釋放出可致癌的芳香胺物質。三是如果禁用偶氮染料殘留在衣物中,在與人的汗水接觸后,也可能降解釋放出可致癌芳香胺物質,并透過皮膚進入人體,對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生活中接觸到的紡織品絕大多數都經過染整環節的處理,如果生產中把關不嚴,有關方面監管不到位就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潛在風險。可致癌芳香胺物質是通過接觸人體造成危害,問題紡織品接觸人體較多的,對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接觸人體較少的,危害相對也會小些。
對于那些潛在危害較大的紡織品,監管部門需要切實履行職責。同時,也需要企業自身加強化學品管理水平,行業組織也要積極引導督促企業嚴把質量關,社會輿論也要發揮監督作用,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釜底抽薪,把這些健康殺手徹底逐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