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記者采訪了一名了業內資深人士,談到了許多現今服裝行業存在的問題與詬病。她認為,近些年庫存迅速膨脹的現象尤其明顯,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品牌的正常運作,“中國服裝品牌應該學習ZARA解決庫存問題的手段。”
簡單裝修是王道
如今,中國服裝行業已進入名副其實的高成本時代,原材料、人力、物流等價格都在不斷攀升,未來發展存在多種隱憂,其中服裝庫存更是令人無法忽視。針對庫存問題,北京俊思伊卓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朝暉認為,裝修成本過高也是形成庫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連鎖店鋪操作承租后第一個環節上,裝修費用占單店總投資的10%以上。”黃朝暉對記者坦言,店鋪裝修如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風險投資環節。雖然近年來開始在終端零售店鋪裝修普及日益提高和專業視覺傳播的支撐下,代理商和加盟商們能夠接受品牌的終端高額裝修費用,也能夠投入這筆費用并認可獲益,但在店鋪投資上就出現了矯枉過正、超過標準的裝修費用的現象。“這些費用通常都暗含在服裝的價格中,需要消費者去買單,服裝價格虛高問題導致了庫存問題進一步的惡化。”
據記者了解,從國內目前一級市場的零售店鋪裝修標準來看,在商場中經營的高端品牌的裝修費用高達2200元~2600元/平方米。在店鋪裝修前期支出這么大的費用,還要準確還原道具、貨架等一系列品牌標準和視覺傳達定位的特定費用投資,這就需要代理商和加盟商除去硬件裝修投資外,還要花去各種軟件裝飾費用。而這筆費用是沒辦法節約的,而且在日益增長,必須精打細算。
“國內服裝店鋪裝修很容易出問題,店鋪使用一年后,就開始頻繁地維修,花費的精力財力非常多,這點國外很多品牌做得就很好,利用成本相對低廉的再生材料來做裝修,效果簡潔大氣,不輸于高投資裝修包裝下的品牌。”黃朝暉說道。
另有業內人士透露,像ZARA或IT這樣的品牌裝修費用在300~500元/平方米,大大低于國內品牌的平均價格。ZARA從削減渠道費用入手,減少店面裝修和入駐大型商場費用,降低衣服價格,增加衣服款式,這種模式值得借鑒。
加快的供應鏈
去年第三季度末,美特斯邦威庫存已達21.99億元,較半年報時的17.5億元,增長了近25.66%。森馬服飾存貨較年初增加了31.28%。與中國服裝企業庫存高企相對的是,ZARA庫存壓力相對較小。
國內品牌和ZARA這種國際品牌差距在哪里呢?
銀泰網首席運營總監林琛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品牌把貨賣到渠道里就以為把貨賣出去了,其實并沒有把貨賣到消費者手中。在訂貨會的時候品牌商已經收了加盟商的定金和訂單,匯總訂單再返回給供應鏈生產。這種模式對品牌商本身是沒有庫存風險的,但如果加盟商賣不出去,他們下一年下訂單會很謹慎。黃朝暉同樣認為,品牌市場的不成熟是造成庫存的另一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建議國內傳統的服裝企業,首先要以銷售為導向,而且這個銷售的對象一定是終端消費者而非訂貨會,“現在很多品牌公司根本不知道渠道上的銷售狀況,它的財務報表只看到訂貨會的銷售狀況。”
其次,提供快速的供應鏈也是尤為重要的。ZARA模式可以做到最短的時間內,把握終端的銷售狀況,這才是快速供應鏈的源頭。數據統計,ZARA的供應鏈平均需要10~15天,大多數服裝企業需要6~9個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庫存周轉達到12次左右,其他運作一流的服裝企業也只能達到3~4次,而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是0.8~1.2次。
ZARA采用了“延遲生產策略”。季前可能只生產15%,季中可能生產40%~50%,而其他企業是季前可能生產40%~50%,季中可能生產20%左右。ZARA的供應和需求匹配得比較接近,所以剩余控制得較低。但對供應鏈要求高,能否很快生產出這么多的量,對生產管理、對工人、對技術人員的要求很高。ZARA把供應鏈不必要的環節去掉,盡可能的使整個供應鏈的長度變短,最大可能地集合用戶信息。
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ZARA的流程也頗為新穎。“傳統的服裝公司,通常是先設計好了,但生產的時候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生產不出來或者成本很高,反饋到設計部門重新設計,再去生產,這個流程就很長。而ZARA在剛開始產品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和信息專員還有店長、經理就在一塊兒,直接就讓他們溝通。”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董明認為,中國品牌與ZARA相比,缺乏把市場需求因素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考慮進去,比如設計階段,就應把店長、信息專員、市場信息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不能簡單地向ZARA學某個環節,要把整個供應鏈都學像,從全局的角度去協調和優化。還有在信息的利用方面,不是簡單使用庫存管理,倉庫管理系統。
“我知道這個商品有多少貨、剩多少貨,這種信息有意義,但是意義不是很大,企業要真正利用這些信息,給出一些科學的決策,就像補貨量,我要綜合所有在店的這款衣服的實際銷售情況,利用這些信息給出一個估計的計算或者優化,給出一個建議的訂貨量,這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也是中國企業非常缺乏的。”董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