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裘皮出口貿易以服裝為主,這與我國目前作為世界裘皮加工大國的特性相符。雖然我國是毛皮動物養殖及加工大國,但并非強國。貿易壁壘、政策波動、滯后的銷售模式、不斷上升的成本、品牌缺失,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裘皮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針對我國裘皮貿易現狀,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已調研并編纂完成了有關中國毛皮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覆蓋我國裘皮養殖、加工、消費、產品質量、進出口格局等諸多方面,這有助于探明產業發展的未來,明晰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其成因,為理順我國毛皮產業各環節關系,提升我毛皮產品出口質量和規模,同時擴大毛皮原料進口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據,為毛皮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打下較為扎實的基礎。
貿易壁壘帶來嚴峻挑戰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裘皮產品出口在國際上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情況屢見不鮮。中國裘皮制品銷售出口依存度高,受國際上主要裘皮制品消費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影響極大,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政策門檻,對我國裘皮制品出口形成貿易壁壘。
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05年年初,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直接向我國發起了動物福利貿易壁壘,至今仍未平息。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不斷出現,使產品出口對外貿易面臨綠色壁壘的嚴峻挑戰,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毛皮動物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一些大的買家為了避免由于毛皮及其制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任何可能的負面影響而進行賠償的風險,他們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毛皮及其制品時往往附加一些特殊化學物質的限量規定,這種傾向已構成影響我國毛皮及其制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這些規定都會對中國裘皮制品的出口產生重大影響。
政策波動致出口受限
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毛皮業貿易及深加工大國。近年來,我國出口政策缺乏連續性,對裘皮加工企業出口支持力度不夠,嚴重影響了加工行業的平穩、長期發展。
政策的頻繁調整使毛皮加工企業不得不采取短期行為的策略,這加大了毛皮動物飼養業發展的不穩定性。對于毛皮動物業而言,在制定產業政策時,要考慮中國具體國情,這樣才能促進毛皮產業的長足發展。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毛皮行業在原材料、勞動力、能源、電力等方面成本也持續上漲。出于保護國內毛皮動物飼養行業發展為目的的關稅政策,在促進國內飼養業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延緩了國內生毛皮品種的優化和質量的提高,使得毛皮加工環節進口原料皮成本增加。
國內毛皮企業產品的成本居高不下,致使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大大壓縮了企業的生存盈利空間。
裘皮銷售模式顯著滯后
毛皮動物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行業,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國際化趨勢尤其突出,國際毛皮市場的波動勢必要影響國內的毛皮動物產業。
據食土商會介紹,目前在皮張貿易方面,國際通行的是毛皮拍賣形式,而我國雖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裘皮生產、加工和消費大國,但毛皮貿易還很不規范。除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有較穩定的客戶、承銷渠道外,大多數養殖戶以坐等皮貨商上門收購為主,仍滯留在養殖場家和中間商之間的一場一價、一貨一價的自由買賣貿易方式。
這種貿易方式透明度很差,體現不出公平合理的商業本質,不能反映優質優價的貿易特點,飼養場主難以了解優質皮張的特點致使質量為上的理念很難在生產者的心里扎根。
成本上升削弱比較優勢
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及較低的成本是我國加工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大優勢。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物價水平顯著提高,人工、原料、甚至租金等費用上漲致使國內毛皮加工企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
受加工工藝、技術裝備、生產管理水平的制約,我國毛皮的出口成本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難以降低。同時,為了應對國外的技術壁壘,加大產品源頭的質量控制,未來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生產成本。
品牌缺失降低利潤空間
因發展歷史及產品質量等原因,毛皮服裝的一線品牌仍為國外所有。盡管國內的裘皮制造企業也在著力打造自主品牌,但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性品牌,仍缺乏國際性品牌。
我國毛皮加工產業走過的是一條粗放發展的經營之路,沒有自主知名品牌,所接訂單80%以上來自外商的貼牌加工,面臨著“產品多、品牌少、名牌更少”的尷尬局面,在國際毛皮產業分工中處于中低端位置。
缺乏強大的品牌使得企業定價能力比較弱,只能扮演價格接受者而非價格制定者的角色,以利潤很低的出口訂單賺取有限的加工費。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率不斷降低,產業利潤空間遭受嚴重擠壓,長期在低水平徘徊,無法自主開拓國內及國外市場,會嚴重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