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逼近,商家的促銷活動和力度也隨之增大。被“高庫存”困擾了一整年的鞋服企業自然不會錯過這場盛會,從特賣會到電子商務,都成為年底企業清理庫存,回籠資金的重要手法。
年關興起甩貨潮
隨著春節這一傳統消費旺季的逼近,商家紛紛祭出促銷大旗,力求在年前再次撈金。漫步街頭,無不充斥著“讓利”、“抄底價”、“甩賣”等字眼。
在泉州市區幾條商業街和大型商超,各品牌門店、堆場都貼出了低折促銷的招牌,其中不乏當季度的新品。僑鄉體育館、泉州商城廣場近期頻頻舉辦大型鞋服特賣會。而早兩個月前,晉江、石獅等地的服飾企業就已經開始了以團購、回饋員工等形式辦起了特賣會,其折扣較往年來說,堪屬罕見,不少甚至低于成本價。
可以說,今年的鞋服年底促銷季存在著周期長、折扣低的特征。同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現今鞋服企業所承受的庫存壓力之大,迫使其加大甩貨力度。
年底一向是消費旺季,鞋服企業進行特賣活動,是種常態化、業界化的模式,已經持續多年。而今年鞋服企業受到國內外市場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庫存成為其發展的最大瓶頸,自然會在力度和周期上有所加強。
從市場和季節來說,年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最大,企業都想在這一消費熱潮中分得一杯羹,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這也是年底促銷會頻頻的誘因。年底特賣季,對于企業來說,即是消耗庫存的途徑,同時也為其帶來一定程度的正面經營效果。
線上平臺同步跟進
隨著近幾年電商的高速擴張,不少企業采用C2C模式,在購物網站開設品牌旗艦店進行渠道的延伸和品牌的拓展。記者在幾家品牌鞋服企業的旗艦網站上看到,線下火爆的甩貨活動,同樣燃燒到了線上平臺。
而從目前來看,電商確實為鞋服企業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安踏(專賣店)、特步(專賣店)、361°、鴻星爾克等部分品類的銷售量大大超過預期。
現在熱衷網購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多,電商市場前景廣闊。對于鞋服企業來說,電商更多的是一種渠道的延伸和品牌的拓展方向。以鞋服上線產品為例,主要集中在一些對款式要求少、可批量化的中低端產品,而這些產品恰好在現今企業庫存中占據比例,所以對于庫存的消耗能起到相當的促進。然而,傳統銷售渠道依舊有電商無法取代的優勢,高端化的精品服飾、定制服飾仍需依靠線下實體店。
消庫存是個長期命題
去庫存化,無論是行業,還是企業自身,近期對此的探討從未止息。電商、差異化競爭等營銷新舉措的嘗試也先后落地實施,自然,年底特賣也是其中的重頭戲。
從市場的反應和企業內部的反饋都表明,這一途徑著實發揮了效益――不少企業的特賣會盈利超過傳統專柜的收益。同時,也展示出品牌親民的一面,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借助特賣甩貨也存在季節的特殊性,只能是階段性的一種補充渠道,無法維持常態化的開展。
此外,年底特賣季雖是甩貨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但企業卻不能將其純粹作為清除積壓庫存的窗口,而忽視其影響力。一來企業不能將陳年舊貨都往這個平臺輸出,否則勢必會給企業和品牌帶來負面影響;二來要注重與主推產品的錯位,以免造成“喧賓奪主”。
而就在行業多方尋求消耗庫存的同時,企業還得繼續生產,造成難以擺脫的循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尷尬的現狀。眾所周知,市場存在著一個飽和點,而從目前掌握的數據表明,這個飽和點遠遠低于現今鞋服行業的總庫存。
在享受了前幾年高速擴張帶來的巨大效益和影響力,鞋服行業同樣需要時間消化其間產生的問題,而這顯得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