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中國動向掌門人陳義紅先生“反思服裝業”的采訪報道文章后,選擇將這篇文章在硬盤沉睡2個多月的文章“公布于眾”,只為從一個旁觀者提出對中國服裝業特別是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的看法。
中國體育用品行業有著昔日的輝煌,曾經,他們擁有著平均35%增長的驕人戰績,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存在的國內外品牌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17個之多,成功上市的更是在6家之多,這已經是一個行業的“傳奇”.
然而,“傳奇”背后,卻有著極大的隱患,即使拋開中國經濟大環境的因素,也許有了合格的職業經理人,但昔日的“罪”,也會釀出今日的“禍”,這是因為,他們忽略了真正的“上帝”.
圈到地,“跑”丟了形象
步行街成為中國城市的新名片,也成為城市人流的聚集地,部分城市的步行街甚至成為了旅游景點。而步行街的另一大看點就是:同一個服裝品牌,少則1-2家,多則3-5家,面積不等,形象各異的店鋪,這就是中國服裝行業品牌運營商“跑馬圈地”的結果。
初期,粗放式的“跑馬圈地”不僅讓品牌運營商及其經銷商賺到了錢,而且成就了他們的上市之路。從數量上看,行業內耳熟能詳的品牌,店鋪數量都是5000級往上的,甚至部分品牌以10000家店為目標;但從質量上,參差不齊,甚至有些店鋪會錯以為是“冒牌”.
盲目追求店鋪數量,忽略店鋪質量,品牌運營商圈到了地,但確實“跑”丟了形象,而這個形象,是“臨門一腳”.
以平均40%速度增長的奢侈品品牌為何注重終端形象,不是沒有道理,終端形象就代表著品牌形象,而當今的消費者,是非常看重的。
跟風打折就會“折”
08年北京奧運會,耐克、阿迪達斯高估了市場需求預期,行業內開始出現庫存問題,而耐克、阿迪達斯“清庫存”的舉措,對整個行業產生了沖擊,國際二線及國內體育用品品牌開始普遍出現庫存問題。
一時間,“打折”成為行業必需品,不打折就無法賣貨,甚至新品上市就以折扣價出現,在庫存壓力普遍存在的今天,走在步行街上,各種叫賣聲不絕于耳,“血本清倉”隨處可見,你家5折,我就3折;你家1折,我就買一送一。從短期來看,或許可以快速賣貨,降低庫存,保證現金流,但從長期來看,對品牌的傷害是“致命”的。
道理很簡單:對于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而言,他們已經完成了完成對消費者“講故事”的階段,他們打折,消費者會認為是揀到了便宜;而對于絕大多數品牌特別是國內體育用品品牌而言,消費者會認為之前的定價過高,認為“打折沒好貨”,甚至會產生“不打折就不買”的認知,即使未來行業環境趨好,這種認知仍會產生影響,就會被打上“你就是賣低價貨的低端品牌”的標簽。
長此以往,從二三線市場賣到四五線市場,越賣越低,最終,只有滅亡。
錯把經銷商當“上帝”
“經銷商開店-經銷商訂貨-賺錢”為各個體育用品品牌帶來豐厚利潤。
這種既定的模式(也就是中國動向ceo陳義紅所說的大批發模式),得到了大家的默認。只要經銷商訂貨,品牌運營商就可以賺到錢;在品牌運營商的意識里,這是一種投資,只要有能力滿足經銷商需求的事情,就會去做。
經銷商提出:當地市場需要某種類型的商品,當地市場需要提供更豐富、更具時尚的商品,品牌運營商就花高價聘請設計師,開發并生產滿足不同需求的商品。
經銷商提出:某競爭品牌在進行大型促銷,對當地生意產生影響,需要品牌運營商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品牌運營商就派銷售人員深入市場,與經銷商共同抵御競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