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產品牌進商場誰說了算?表面上看是商場主管,其實不然。我的產品我做主,品牌的生產廠家才是品牌命運的主宰者。主管部門多次呼吁推動國內品牌進入大商場,但商家似乎對此并不買賬,市場經濟時代,消費者的選擇和認可才是王道,這正是商場選擇品牌的最重要標準,而品牌的定位、品質、安全性、生命力、傳播力、成長力和營銷策略等等,才是品牌能否進入高端商場的關鍵,這一切當然都掌握在廠家手中。
品牌是品質的保障,進不了大商場,廠家的抱怨和等待政策都沒用,品牌的命運在自己手中。大商場同樣擔負著培育本土品牌的重任,這也是本土零售企業成長的根基,商家對此應有長遠的眼光。
廠家說:不給進場機會,怎么知道我們的品牌不好賣
“不給我們進場的機會,怎么知道我們的品牌就不好賣?”艾民兒國際鞋業公司董事長劉瓊英對記者說。做自主品牌,這家鞋企“十年磨一劍”,付出了艱辛的努力。2012年3月份,劉瓊英帶著國際化團隊設計的sheme品牌在意大利波羅尼亞國際鞋展大放異彩,引起了眾多國際同行的贊賞。但是,sheme品牌在進駐北京某著名商場時卻遭到了拒絕。
劉瓊英的經歷其他一些國產品牌也遭遇過,尤其是還在創牌階段的中國企業,碰壁較多。“我們的企業都是從加工生產開始的,做品牌的歷史很短,不可能和歐洲那些百年品牌比。現在歐洲是世界的時尚中心,全球生活方式都以他們為楷模,這種背景下,要求國內的民族品牌跟他們一模一樣,是不現實的。”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表示,現在,國內的民族品牌處于復興時期,作為生產商,我們怎么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品牌中,讓消費者感受到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恢復對國產品牌的自信心,這非常重要。“在和平時代,一個國家的品牌強大了,國家才能強大。在外資百貨、國外一線品牌已經成功打入中國市場、國外二三線鞋服品牌又不斷向中國零售業滲透的今天,應該說,百貨業與民族品牌合作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了。”王振滔說。
商家說:選擇品牌并未厚此薄彼, 消費者認可才是標準
一些百貨店負責人則認為,中國品牌進入百貨店的主要瓶頸是品質有待提高。“應該支持國產品牌進駐大商場,我們對于國產品牌也很支持。但從可選擇性方面來看,國產品牌能給消費者提供的選擇還不夠多。而國外的商品可選性比較廣,消費者可選擇的種類比較多。這是客觀現實。”王府井百貨集團董事長鄭萬河說。他認為,在國貨與進口商品之間,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以王府井百貨為例,商場選擇品牌會從各種角度考察,但最基本的初衷是消費者的需求,而讓消費者買到心儀的產品是百貨公司的責任。
“普遍來說,國內的高端商場或者高端購物中心的國內品牌的比例都不是很大。”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企劃總監鮑簡告訴記者,商場歡迎的是有明確的品牌定位且定位與商場自身相吻合的商品。他具體解釋說,品牌要有鮮明的個性、logo識別度高,此外,還要有詳盡的品牌推廣計劃和嚴格的視覺把控系統等。
鮑簡告訴記者,在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一個成功的國產品牌是曾鳳飛的設計師品牌fengfei·z。目前這個品牌在金融街購物中心銷售額名列前茅,很受消費者的歡迎。做工精細、版型好、設計風格鮮明是這個品牌最大的特色。“像這樣的品牌我們是很認可的。”鮑簡說。
買家說:選大牌不是崇洋媚外,買品牌就是買品質
記者在北京、上海的幾家商場中隨機采訪了一些消費者,幾位年輕人告訴我們,真正叫得上名字的國產品牌沒多少。
北京某公司白領小蕾說:“我不崇洋媚外,只是覺得外國那些流行品牌品質更有保證。”時尚類雜志社編輯王倩說:“在高檔商場里大部分都是國外的品牌,國內品牌比較少。跟國際品牌相比,國內品牌價格上可能會更實惠一些,有些商品做工、面料也很好,但因為沒有國際品牌知名度高,所以不被大眾所了解。從支持國貨的角度出發,還是希望商場能多一些有特色、性價比高的國產品牌。”也有消費者認為,商場的定位各有不同,去高端商場買東西的人買的就是大品牌,國內一般的品牌即使進去設專柜也不一定有人買。國產品牌就該去適合自己定位的商場,不必往高檔商場里擠。
官方說:要推動國內品牌平等進入大型零售企業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呼吁:要推動國內品牌平等進入大型商場、購物中心和連鎖超市。陳德銘部長發出這樣的呼吁源于當前本土品牌面臨的窘境。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在北京商場內,服裝、鞋帽類中國品牌占比約40%;化妝品等品類中國品牌占比則較低,僅為20%。在銷售額方面,中國品牌銷售額占比在三成左右,而且以中低端為主。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外品牌仍是拉動商場銷售的“主力軍”。中國服裝行業協會2011年對北京的17家商場進行的調查也顯示,在所有受訪商場中,國外服裝品牌占了73%,本土服裝品牌僅占27%,在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國外服裝品牌高達80%。
在2012年“中國百貨業十周年高峰論壇”上,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認為,造成國內品牌在百貨商場中處于劣勢的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是消費者對民族品牌信心不足;其次,百貨商場的經營定位不斷升級,不少本土品牌受到歧視,甚至被迫退出;第三,民族品牌建設相對薄弱,品牌價值還有待提升。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基于wto規則,國產品牌的發展在政策方面很難有特別優待,但這并不意味著零售業就無所作為。“成立中國名牌商品專柜等是可以探索的途徑”。趙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