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儲備棉昨日正式拋售,拋售的棉花以2008年度產棉花為主,分布于山東、陜西、新疆等12個省區的23個承儲庫。當日計劃出庫銷售儲備棉38062噸,實際成交20186.85噸,成交比例53.04%,成交儲備棉平均等級為4.33,加權成交價為18405元/噸,折328級成交價為19046元/噸。
國內棉花收儲還有兩個多月才結束,分析人士認為,國家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拋儲,主要是為了滿足用棉企業的原料需求。“經過前期大規模收儲,2012/2013年度國產棉花近80%已進入國儲,部分紡織企業原料采購不得不轉向進口棉”。
上周五美國農業部發布的1月供需報告顯示,由于來自中國的需求強勁,美棉出口量預測上調40萬包,同時2012/2013年度中國進口量預測被上調100萬包。USDA報告稱進口保持強勁及國儲大量收購導致中國國內棉花商業庫存緊張,刺激進口增加。
收儲政策保護了棉農的利益,卻令國內紡織企業處境艱難,因此飽受爭議。有分析師認為,此次拋儲可以有效緩解目前國內紡織企業的困境。
“盡管上次接的國儲棉質量不盡如人意,但后期企業用棉主要還是依靠國儲棉。”某中型紡織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企業接的國儲棉存在等級不符、實際質量和重量與公檢證書有差異等問題,馬克隆值也較差。“不少紡織企業對此都有意見,但在缺少進口配額的情況下,國儲棉還是紡織企業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此外,有觀點認為,拋儲其實也是為了解決國儲棉的庫容問題。目前中儲棉已收儲棉花560萬噸,庫容緊張,拋儲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
“每年1、2月份是外棉集中到港的時間,選擇這個時間拋儲,不僅可以騰出庫容,而且可以控制到港外棉的數量。”安糧期貨分析師黃成寶認為,目前國儲棉花庫存量偏大,后期拋儲可能常態化。
期貨日報記者也發現,國儲棉出庫銷售公告并未給出拋儲的截止日期,只是限定了參與企業于2013年3月31日前的最大競買數量,此后企業購買的數量將另行公告。對此,黃成寶進一步表示,一旦拋儲常態化,就意味著政策市的延續,棉價也將繼續維持不溫不火的局面。昨日,鄭棉主力1305合約全天窄幅振蕩,收于19380元/噸,小幅上漲0.41%。
市場一直有傳聞稱,紡織企業的進口配額可能會與國儲棉拋售掛鉤,按照新的進口配額方案,紡織企業每進口一噸棉花,需要從國家儲備棉中購買三噸棉花。因此,部分企業接國儲棉可能就是為了獲得進口配額。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表示,因為還沒有正式的文件,所謂新配額方案尚不明確,拋儲初期用棉企業的接貨積極性可能不會太高。昨天的實際成交情況似乎也印證了這一判斷,當日經審批獲得競拍資格的紡企有255家,實際最終只有74家企業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