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迪尚集團與韓國AVISTA公司在韓國首爾共同舉行戰略合作發布會,雙方將在營銷渠道拓展、生產基地建設、品牌服裝設計研發、人才及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計劃2020年實現銷售額1萬億韓元,約合56億元人民幣。
在去年11月中旬,迪尚集團就通過購買AVISTA公司38.96%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消息一經公布,即在韓國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AVISTA公司股票連續3日漲停。這是中國企業首次成功收購韓國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國服裝企業在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道路上的積極探索。
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將提高企業在韓國的競爭力,并將助力其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份額。收購成功不僅可以讓雙方聯手應對風險、共同開發市場,還可使雙方在營銷渠道拓展、生產基地建設、服裝設計研發、人才及資源共享等方面加大合作。從目前來看,收購有利于迪尚集團進一步優化全球布局、提升研發設計能力、加快品牌多元化步伐。
業內人士表示,不論是借助營銷渠道,把國產服裝賣到韓國去,還是將韓國品牌引進國內市場,企業的國際化眼光和對經營布局的追求都值得肯定。在紡織服裝業整體業績下滑的境況下,企業需在有效抗擊風險基礎上更加重視經營的謀篇布局。
跨國收購各有初衷
國內企業收購國外服裝品牌并不鮮見。近些年,國內曾出現過一波服裝品牌收購潮,比如,山東如意收購日本成衣品牌瑞納、七匹狼收購肯納等。
業內專家認為,“走出去”、提升知名度以及構建多品牌戰略是企業實施收購戰略的主要用意,其目的是做大做強企業。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僅憑勞動力和低成本生產優勢,國內服裝很難進入國際主流服裝市場,要獲得更大市場份額,需要強有力的品牌支撐,最快的方法莫過于收購國外品牌。“借船出海”自然成為不少企業收購國外品牌的常用方法。另一種收購需求則是,借力并購完成品牌群體的建設,增強企業整體的抗風險和盈利能力。
業內專家表示,國內企業更多看中的是這些品牌擁有的設計和商品企劃能力,如果這些資源與國內企業手中的資金、市場有機結合,或許真會達到市場所預期的共贏效果。
品牌建設任重道遠
收購還是自創品牌,這是中國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之一。
中國企業擁有不錯的資金能力和廣闊的內需市場,但在商品企劃和品牌打造方面尚有欠缺,品牌建設是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向高端發展的最大瓶頸。韓國服裝企業在設計水平方面領先一步,這讓中國企業看到了商機。
“品牌建設不會一蹴而就,必然會經歷從零做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曾表示,未來10年,品牌建設仍將是紡織業面臨的課題。對于選擇自創品牌的企業來說,在確定市場定位的基礎上對產品精耕細作,能夠避免收購國外品牌帶來的品牌定位約束,一旦品牌獲得市場認可,將獲得比收購品牌更大的市場價值,但選擇自建品牌的確要付出更多努力。專家建議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既不跟風又不錯過時機,通過對品牌的有效掌握,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