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24日,人民大會堂內人頭攢動、掌聲如雷,那時那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現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正向獲得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特色城(鎮)稱號的地方進行首批授牌,38個市(縣、區)簽署了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共建協議書,被列為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
10年后的2012年12月2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十周年工作會議,一方面總結了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產業集群經濟的10年發展,一方面交流了模范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經驗。同時表彰了首批全國紡織模范產業集群、第三批全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突出貢獻工作者,并頒發了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十年貢獻獎。第十二批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授牌儀式也同期舉行。
10年,對于人的成長來說不算短,但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來說,并不算長。如果說中國的紡織產業集群在10年里從少年初為成人,那么很多人必不能忘懷“少年”時的那段“青蔥歲月”。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陳樹津回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就開始形成并發展起來,主要成因,一是紡織產業在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并成為首選產業;二是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通過衍生、擴張,拓展為更大范圍、更大影響的區域布局,釋放規模效應;三是我國開放之初,推行吸引外資和拉動出口的政策,種種優越條件使外商紛紛在大陸投資辦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四是產業與專業化市場互動互促,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聚;五是由一個或若干個優秀骨干企業帶動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這樣的企業帶動了當地經濟;六是在上世紀90年代全國紡織行業大調整時期,一些城市的公有制紡織企業下崗職工開始創業,分散辦起了民營企業并在一個區域里形成了特定產品的集聚地。
“2002年,正是紡織產業集群經濟迅速興起時期,那時剛剛經過國家機關機構改革、全面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11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地方政府、協會組織合作開始了產業集群試點共建工作。這10年,很多人都親眼見證了集群地區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陳樹津的回憶帶走了無數為地方產業集群發展付出心血的人的心緒,而他在回憶時說到動情之處也會停住幾秒鐘,仿若置身于當時。
范本一:福建長樂
形成上下游一體的紡織產業體系
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長樂市,紡織業是當地傳統優勢行業,經過30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現已形成了化纖、紡紗、織造、染整、服裝、紡織機械為一體的紡織產業體系,是當前國內紡織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是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全市紡織工業總產值預計2012年將近千億元。
在長樂市副市長鄭子樂看來,長樂的紡織集群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百億工程”和產業升級。“我們一直大力實施‘千億集群、百億企業’工程,鼓勵引導一批紡織龍頭企業通過增資裂變、股份改造、聯合兼并等方式迅速做大體量。‘十二五’期間力爭培育8家左右百億企業,紡織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500億元。”鄭子樂說。
“紡織業已經從傳統單一的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密集、管理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發展,我們將在做大產業規模的同時,大力推動化纖產業的差別化生產,提高化纖產品技術含量,促進高附加值品牌服裝、產業用紡織品研發、生產、應用比例。引導企業不斷提高設計、研發、物流、營銷等各個價值鏈環節的掌控和整合能力,培育和擴大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二五”期間,長樂將在加快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條、建設特色園區、壯大龍頭企業、完善公共服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地域、機制、資金、集群等方面的優勢,大力推進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和長遠發展。
范本二:江蘇盛澤
持續推進的科技創新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絲綢紡織重鎮,盛澤早在明清時代就以發達的絲綢織造業和繁榮的絲綢貿易而聞名遐邇,與蘇州、杭州、湖州并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被譽為“日出萬匹、衣被天下”。
近年來,盛澤鎮形成了以恒力、盛虹、鷹翔、新民科技等為代表的地標型企業。其中恒力集團已成為國內PTA、紡絲、織造企業的引領者,盛虹集團不僅在紡絲業具有相當知名度外,在國內印染業也是響當當的龍頭。目前,盛澤擁有各類紡織企業2500多家,12萬多臺無梭織機,年產各類紡織品120億米,325萬噸紡絲能力,40億米印染后整理產能,先后被國家科委評為“國家級絲綢星火密集區”,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示范區”,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絲綢名鎮”。
究竟盛澤的成功歸功于什么?用吳江市委、盛澤鎮黨委書記李建炯的話來說,這主要得益于持續推進的科技創新。
李建炯還強調,為了增強產品研發實力,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盛澤鎮政府致力于打造各類自主創新科技服務平臺,與東華、蘇大、浙大等紡織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為重要的支柱與人才依托基地,為盛澤紡織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目前,盛澤紡織產業共擁有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企業技術中心,1個博士后工作總站,6個分站。
成功的集群范本可謂林林總總,但10年來眾多集群發展都有一些共性所在,其中包括了集群整體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節能減排和環保水平、產品質量和抗風險能力都有明顯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有實效,市場開拓和集群品牌建設有起色,集群內企業間的協作有發展,市場自律和社會責任有進步。
但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紡織集群發展之路還很漫長,發展空間也很大。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需求低迷將成常態,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在高端領域的控制和發展中國家在中低端領域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從國內看,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等要素約束成為重要挑戰。產業集群作為中國紡織工業集約化組織的一種重要方式,更需要產業集群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
第一個10年已經過去,等待著產業集群的還有無數個10年。作為國家定義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紡織產業正擔負著重任,而紡織集群地區則更加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