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創業的10年過程中,2012年是銷售額增速最慢的一年”,9日,南京金芒果服飾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金小華表示:“之前的年銷售額一直保持30%的增長,可2012年的增長速度只有15%。”
同是服裝行業,新年伊始,在廣為流傳的“勁霸男裝董事長致員工的一封信”中,“門店業績下滑、庫存居高不下、經銷商在訂貨會上下調訂單量”等表述,為“2012服裝行業寒冬”說又增加了肯定的砝碼。
而在中國電商淘寶發起的2012“雙十一”促銷中,男裝品牌杰克瓊斯一天的網店銷售額就達到了1.27億元人民幣。網絡似乎變身成了服裝行業的銷售”神器“。
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零售額、零售量雙雙回落,分別比2011年同期下降2.19%和6.04%。除了“宏觀經濟下滑、消費需求降低、門店成本上升”等原因,“網店沖擊”也被媒體歸結為“服裝寒冬”的主要癥結之一。
“我們的產品也曾在網店銷售過,當當網也跟我們談過合作,但結果并不理想,目前主要還是給超市供貨”,金小華坦言,雖然“電商神話”的呼聲頗高,但他們公司的主銷產品底褲和襪子,卻對這片“淘金新地”水土不服。
2013年,金小華鋪設的擴張之路還是終端為王的“實體店戰略”向華潤、樂購、大潤發、家樂福等零售巨頭的更多賣場鋪貨,由華東區拓展到全中國門店。
潔牌女裝的創始人姚峰對網店銷售的態度,也較為冷靜:“在我看來,實體店的銷售更為重要,消費者在店內買衣服本來也是一種體驗。雖然不少服裝品牌都開了網店,但實體店里的款式會更新一些,網絡上大多是價格略低的滯后款式。”
但2012年,運動服裝品牌匹克、李寧、特步在中國范圍內都關閉實體門店逾千家,各大服裝品牌對實體店的“瘦身運動”無法忽視。
“縮減店面并不意味著實體店不重要,優化渠道、提高銷售效率才是目的,實體店的作用不僅是銷售商品”,南京大學市場營銷系主任韓順平說:“受到"網店沖擊"不意味著都要轉投網絡掘金,網絡渠道也不是所有服裝類型的樂土。”
韓順平解釋道:“品牌價值較高的奢侈品和低值易耗商品,大都在網絡銷售中業績平平。就像底褲和襪子,網購比實體店購買便宜不了多少,還要花費時間等待;而品牌價值高、價格昂貴的服裝,顧客在店內的體驗消費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