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1-7月,粵東地區進出口貿易總值同比增長5.7%,低于全國增長7.1%的水平。以貼牌生產為主的服裝加工行業,面對部分品牌制造業向東南亞的遷移趨勢,外部需求萎縮、綜合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面臨著一系列困難。政策如何扶持,企業如何發展壯大,成為至關重要的點。
數據顯示,今年1-7月,粵東地區進出口貿易總值同比增長5.7%,低于全國增長7.1%的水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粵東中小企業重新立足實業。但接連而至的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讓他們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服裝加工業進退兩難
以貼牌生產為主的服裝加工行業,面對部分制造業向東南亞的遷移趨勢以及歐美市場的低迷,進退兩難。
“我們已經好久都沒加過班了”,位于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的偉藝制衣廠經理陳文敏說。
從去年年底開始,情況急轉直下。“大單變小單,今年一些時候干脆就沒有單。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提前生產10月的訂單了。有些訂單幾乎沒有利潤空間,為的就是能保住工人們的飯碗”,劉文生說。
“去年以來人工漲了10%,一個月2000元包食宿都請不到人;越南、緬甸那邊的工人聽說一個月就幾美元,他們的服裝出口還有退稅優惠,這樣一來很多單子都去那邊了”,陳文敏說。再加上歐洲市場低迷,偉藝制衣廠今年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至少30%。
粵東地區的服裝加工行業大都以貼牌生產為主。據陳文敏所知,周邊有幾家家庭作坊式的服裝加工企業已經倒閉。
他們也想過要轉型升級,但只停留在“想”的階段。“建立自主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銷售團隊、設計師、還要考察市場,我們沒有能力請到這樣的人才。”劉文生說,“我們已經被原有的生產模式局限住了,進退兩難”。
他們試過很多辦法。香港總公司的老板在不斷接洽新的品牌,工廠也盡量接一些數量少但技術要求高的訂單;同時,政府也提供了一些幫扶政策,比如減免產品來源證收費,但在強大的外部因素面前,這些努力收效甚微。
“要改也不行,不改也不行,只能等。”陳文敏說,“我想不出來(該怎么辦),今后怎么樣也不敢想。”他的眼睛泛紅。
品牌廠商需精打細算
一些已經提前完成產業轉型升級的企業,在危機的壓力下,開始精打細算。
同樣是在蓮下鎮,廣東省宜華木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境遇和偉藝制衣廠截然不同。這家于1987年靠800元起家的小木工作坊,如今已是上市公司,2011年實現產值27億元人民幣。
宜華木業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年僅26歲的劉壯青告訴記者,該公司生產的中高檔家具90%出口美、歐、澳等地,其中美國的份額占到九成。
中小企業出口受沖擊
外部需求萎縮、綜合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出口受到沖擊。
汕頭海關今年8月發布的《粵東中小微外貿企業調研報告》顯示,2011年該地區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3825家,其中進出口值小于4500萬美元的約占企業總量的98.6%。中小微型外貿企業數量眾多并占據重要地位是粵東外向型經濟的一大特點。
這些企業在當前世界經濟疲軟、歐債危機持續演變的大背景下,面臨著一系列困難。
數據顯示,今年1-7月,粵東地區進出口貿易總值為121.6億美元,同比增長5.7%,低于全國增長7.1%的水平。
在采訪中很多企業反映,歐債危機等外部因素除了帶來外需萎縮的直接沖擊外,也引發一些連鎖反應。
今年2月,歐盟宣布對中國出口至歐洲的陶瓷餐具及廚房用具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7億美元。而歐盟是潮州陶瓷最大的出口市場,此次潮州涉案企業超過200家,涉案金額1.8億美元。四通就是其中之一,其生產的日用陶瓷中60%-70%銷往歐洲。
“從今年6月起歐洲訂單開始減少,到了8月份、9月份一些客戶甚至不下單了,就是讓這次反傾銷鬧的。”四通公司董事長蔡鎮城說。為了應對,四通將其中30%的產品轉移到了美國市場,并準備積極應訴。
廣東金明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則是美國制裁伊朗的間接受害者。該公司董事長馬鎮鑫告訴記者,由于國際貿易結算受阻,伊朗從該公司訂購的兩套價值2000萬人民幣的薄膜吹塑設備無法交貨,至今還存放在其工廠中。
海關出手幫扶企業
汕頭海關將粵東中小微企業作為轉型升級的工作重點,加強執法引導和政策扶持幫助企業。
針對中小企業發展中出現的瓶頸及困難,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近年來出臺了多項優惠措施。
廣東省今年發布了《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汕頭海關也將粵東中小微企業作為轉型升級的工作重點,以服務促進為導向,加強執法引導和政策扶持。
汕頭海關關長孟楊介紹說,該關從去年以來采取了多項舉措支持轄區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包括引導企業利用減免稅政策引進先進設備;落實國家抵押貸款政策,進一步簡化后續審批程序;鼓勵中小企業將自有品牌在海關備案,幫助其維護自身知識產權等。
汕頭超聲印制板公司就是海關減免稅設備政策的受益者。
“前些年,我們公司享受國家減免稅政策,進口了一批自用生產設備。后來因為擴大生產資金需求大,想要向銀行申請貸款。海關關員在政策宣講時,主動告訴我們可以用這些設備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極大地解決了公司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該公司總經理黃志東告訴記者。
四通公司通過海關品牌備案制度“嚇”走了同行中的“李鬼”。
“在我們的品牌未在海關備案以前,有三四家本土企業仿冒我們的商品出口,我們也拿他們沒辦法。去年,我們向海關申請了品牌保護,那些仿冒產品就無法出關了。”公司董事長蔡鎮城說。
一線通關促便利
除政策支持外,汕頭海關還加強了以企業分類為基礎的一線通關管理。
“粵東生產型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守法誠信經營的,產品做得特別精細。”孟楊說,“只是要改變長久以來外界對他們的偏見,以及克服自身及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粵東中小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要成功,只靠自身努力是很難的,更多地需要政府對他們的扶持。”
除政策支持外,汕頭海關還加強了以企業分類為基礎的一線通關管理。
根據現行的海關分類管理辦法相關規定,A類、AA類企業為高信用守法企業,其可享受一定的便利和優惠政策,如在貨物通關環節可享受到海關給予的優先辦理海關手續等,以此鼓勵企業規范經營、誠信發展。
金明精機在2011年獲得海關AA類資信評定,這成為了該公司的一塊“金字招牌”。美國五百強、包裝材料及設備制造商希悅爾公司(Sealed Air)了解到金明在中國海關的信用等級及加工能力后,很快與該公司簽訂了約一百萬美元的生產訂單。
據孟楊介紹,該關推行“由企及物”的管理理念,建立與企業常態化工作聯系機制,指定關員“一對一”負責聯絡企業,跟蹤了解企業運行狀況及貨物進出口的基本情況。
超聲印制板公司經常接到日本的印制線路板加急訂單,從采購、做版到裝配發送往往只有一周時間。“我們常常趕工到晚上八九點,甚至十一二點。而海關關員們不管多晚,都幫我們驗貨出關。否則今天出不了貨,明天就趕不上往日本的飛機。”黃志東說。
對現代產業優先“供地”
為了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汕頭決定確保對現代產業優先供地。
作為粵東地區的經濟特區,汕頭的資源環境對于企業發展來說并不理想。
汕頭市市長鄭人豪表示,為了更好地幫助該市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解決表現突出的土地供應制約問題,該市決定確保對現代產業優先供地,優先支持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產業增資擴產。
由于汕頭人多地少,一些中小企業在增資擴產的過程中面臨土地制約,影響了企業做大做強,甚至導致少數企業只好外遷。
針對這種情況,汕頭市兩年前提出了“四個產業”計劃,分別為傳統產業提升計劃、現代服務業提速計劃,戰略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及藍色海洋發展計劃,通過政策引導,幫助中小企業主動轉型、提升技術創新水平。
“汕頭空間、資源、土地有限,不可能發展那些高污染、環境需求量大的工業,只能盯住‘高精尖’產業。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通過幫扶政策我們讓它發展壯大;有些產業看起來是夕陽產業,但經過不斷的技術、信息化改造,也可能永遠都是朝陽產業”,鄭人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