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經營成本上漲、行業增速放緩、庫存嚴重積壓,晉江瓶頸的到來面臨著變革的態勢。為求發展,傳統體育用品正在通過渠道上的創新清理庫存,晉江本土幾大戶外品牌也瞄上了專賣體系,希望借著這一晉江鞋企所擅長的方法進一步拓展市場。
經營成本上漲,行業增速放緩,庫存嚴重積壓,在這種不利局勢下,晉江幾大體育用品龍頭紛紛放慢了擴張腳步,這從體育用品行業半年報中可以看得到。
龍頭企業尚且放慢擴張腳步,對于跟跑的品牌來說,扭轉這種不利局勢更是需要全方位下苦工,通過各個維度的調整來適應市場與行業變革。在這一輪的調整當中,渠道深耕成為不少企業的首選。龍頭企業通過終端優化、促銷等方式來提高業績,而不少三四線品牌則走出專賣店,拉著鞋到農村集市上叫賣,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先“活”下來。
變“坐商”為“行商”
晉江鞋企拉著運動鞋去趕集
a品牌山東代理商劉先生每逢“趕集”都很忙:他親自出馬,拉著一車鞋去集市上賣。而每一次這樣“行商”賣鞋“戰果”都非常輝煌:半天時間就可空車而回。
在國內體育用品行業庫存嚴重積壓的大背景下,劉先生的做法讓業界眼前一亮。
賣白菜的方式賣鞋
“賣鞋啦,賣鞋啦,a品牌最新一季的鞋。”農歷七月十五,恰逢山東省某個村“趕集”,劉先生拉了滿滿一三輪車的鞋在叫賣。“別擠別擠啊,一個一個來!”劉先生剛到集市上,他拉來的鞋就遭到“趕集”的人們“瘋搶”。不大的三輪車邊圍滿了挑鞋的人,劉先生只好站在三輪車上,邊收錢邊維持秩序。當然,這次的“趕集”戰果輝煌———僅半天時間,劉先生就賣出了一整車的鞋。這從旁邊賣白菜的人調侃劉先生的話語里也能聽出來:“老劉啊,我這賣白菜的車租給你賣鞋吧,你拉這一車鞋還不夠你半天賣的。”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這種趕集式賣鞋時常會在北方市場出現。而劉先生所嘗試的拉鞋去“趕集”只是他“走村串鎮”的一個縮影。與通常代理商開專賣店、專柜不同,劉先生在今年不再“坐在家里賣鞋”,而是把鞋帶到每家每戶的門口“行銷”———“坐”商改為了“行”商。
“我雇了幾個人,拉著一車車的鞋在各個村子‘叫賣’,讓每一個農村消費者都能有機會買到我們的鞋。”在劉先生眼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市場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挖。“我們賣的鞋子都在百元左右,和我們網上銷售的價格差不了多少。”
而這一方式,也得到了a品牌位于晉江的總公司支持:不僅僅允許劉先生拿出最新一季的鞋去“行商”,還在租用車輛上給予一定的補貼。“這種營銷方式更貼近百姓生活,有助于我們深入到農村一線市場。在今年,這種‘行商’的代理商比重會有所上升。”a品牌專管營銷的副總莊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在旗下合適的代理商與市場中推廣這種“行商”方式。
逼出來的變革
實際上,坐商改行商,a品牌也有其背后的原因。“今年,整個鞋業增速都在放緩,我們的日子也不好過。”莊先生向記者表示,“不僅僅是我,我們的代理商們都有這種感覺。同時,在今年,專賣店、賣場的確不太好做,壓力非常大。”
為此,a品牌從年初開始就尋找營銷的突破口,他們認為,在與其他產品質量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只有在營銷方式上進行改變,品牌才能獲得突破,獲得出路。而在這時候,劉先生這種“走街串巷”深入農村市場的“趕集”恰逢其時出現。
“變坐商為行商,走出去尋找沒被挖掘的客戶,這正是我們現在迫切需要倡導的營銷方式。”莊先生告訴記者,“市場不是等來的,是搶來的,拼來的。我告訴代理商們,希望他們把營銷、服務、優勢能夠主動傳播到消費者面前,做別的品牌沒想到的。而坐商變行商這種營銷模式成為我們這種理念的突破口。”
莊先生為記者算了一筆賬:“行商”只需要一輛車,一個會開車和會吆喝的人員即可,基本無庫存壓力。而“專賣店”不僅僅需要備大量的產品,還需要在房租、水電費、貨架、裝修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同時,少則數個,多則10多個員工的人力成本投入,也讓代理商們不堪重負。“僅拿人員工資來說,行商模式就可以為代理商節約60%以上的成本。”莊先生告訴記者。
而另一方面,這種“行商”在資金鏈把控及庫存管理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這種行商不會讓代理商有太多的庫存壓力;同時,與網銷不同,走街串戶的行商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少了很多中間環節,一批貨賣出后,很快就能轉換成現金回流到總公司,這在當下尤為可貴。”莊先生表示。
有意思的是,被作為成功案例“現身說法”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當初只是受不了日益上漲的店租壓力,才迫不得已選擇“行商”。“以前我是在縣級城市里開專賣店的,但有客流量的地段租金價格一直在漲,到后來,我一天的流水還不夠租金的費用,索性關了。那剩余的庫存怎么辦?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在‘趕集’時賣試試,這一試效果還真不錯。”在采訪中,劉先生笑著說自己這是“誤打誤撞”。
活下去更重要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這種“行商”的方式,首當其沖的就是“品牌”問題。“損害品牌價值怎么辦?當你的品牌產品價格下去了,消費者已經習慣了你的品牌是‘便宜貨’,你未來該如何提價?而不提價,日益升高的人力成本怎么解決?”在說起行商模式時,新紀元(福建)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品牌部經理黃錦陽立刻向記者拋出三個問題。
但在a品牌眼里,這并不是太大的問題。“我們品牌的定位本來就在三四線市場,給三四線消費者新潮、價格合適的產品本身就是我們的定位核心。”莊先生這樣表示。正如他所說的,a品牌其他代理商的專賣店也大都開在三四線城鎮,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這對于那些定位在中高端的品牌來說,這種定位的‘行商’確實會極大地損害他們的品牌。不過,對于眾多中小鞋企來說,究竟是‘品牌’重要,還是能挺過當下難關‘活下去’重要,就需要他們自己來衡量了。”莊先生在和記者說這些話時,表情頗有些無奈。
在實戰派品牌營銷策劃專家郭漢堯看來,這種行商模式背后,最好有一個固定的“店”能輻射覆蓋行商范圍,增強品牌信任度的同時保證品牌的后續銷售、長久銷售,而這種行銷方式統稱為“離店營銷”。“‘離店行銷’不把傳統的‘店’作為主戰場,而是以‘店’為根據地,變被動等待的‘坐商’為主動出擊的‘行商’,從而提高行銷效率,降低行銷成本。其核心內涵可以歸結為‘太陽系模式’———以太陽為核心,其他行星圍繞太陽運轉。”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行商模式還可轉換成這樣的形式:在區域市場內打造一個根據地,占領區域市場制高點,如在區域市場的核心地段打造旗艦店,然后主動出擊,多種行銷方式,多種渠道,精準鎖定消費者。
傳統體育用品正在通過渠道上的創新清理庫存,相比之下,近幾年才崛起的戶外用品行業則無此困擾。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便可高枕無憂。此次,晉江本土幾大戶外品牌瞄上了專賣體系,希望借著這一晉江鞋企所擅長的方法進一步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