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類品牌達芙妮的季末促銷正在火熱進行,而一些曾經與達芙妮并肩奮戰的加盟商卻經歷著冰火兩重天。不久前,達芙妮17個加盟商手持投訴材料來到上海市工商局,舉報達芙妮涉嫌違規,取締經銷商。 9月6日,湖北省10余家加盟商也齊聚武漢向達芙妮討說法。
不滿的加盟商在上述投訴材料中稱,達芙妮除了違背“一生的事業”的續約承諾之外,還利用種種方式排擠、打壓加盟商以達到搶奪市場的目的,并且列舉了達芙妮五宗罪包括讓加盟商拿不到新貨;未按交期到貨,使加盟店比直營店晚半個月才上新貨;當季商品以低于進貨價銷售打壓加盟商;通過官電商低價賣貨,卻簽訂協議禁止加盟商自營網店。
在加盟商看來,正是這些不平等條約和手段令雙方關系最終決裂。而被迫與達芙妮的“分手”也讓這些加盟商蒙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對此,有報道稱擁有諸多連鎖加盟店的達芙妮有意發展直營店,不再與加盟商續約。甚至有傳聞說,達芙妮在2014年以后將不再有加盟店。
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華中區副總經理孫泉6日表示,有關公司2014年以后不再有加盟店的說法并不屬實。他說加盟店不會被無故取消,只要銷售業績好,還會在雙方協議下繼續簽約。但若沒能完成任務,公司會取消加盟權。
渠道改革“烽煙”正起
盡管達芙妮官方從未將此次與部分加盟商“分手”和銷售渠道調整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達芙妮銷售渠道的變化已經十分明顯。
根據達芙妮2012年中報,截至今年6月30日,達芙妮共有4598間直營店和1010間加盟店,上半年新增411間直營店,減少了45家加盟店。直營店比例從2011年底的81%上升至83%。
中報同時指出,穩定的店鋪拓展計劃對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因此達芙妮要采取專注發展直營店鋪的策略性開店計劃。湖南達芙妮辦事處也對媒體表示,雖然加盟商在減少,“但是正常的銷售活動沒有受到影響,達芙妮總部與加盟商的簽約也從合約3年一簽,改為1年一簽”。
這一切似乎與此前并未被達芙妮正面承認的媒體報道不謀而合。也就是說,雖然沒有明確要清理加盟商,但達芙妮在銷售渠道上的側重點卻著實放在直營店上。
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對媒體表示,在達芙妮擴張初期,為了高速擴張布點,除了直營之外,需要眾多加盟商為它開山劈路打天下。但如今品牌強大了,出于戰略考慮,達芙妮必然希望能夠完全掌控終端,所以加盟商的消失是必然的。至于不被續約的問題,如果當初所簽的法律條文沒有明確規定的話,基于雙方自愿的原則,加盟商即使為人作嫁,那也沒有辦法。
另一方面,今年,達芙妮遇到的庫存問題尤為明顯。據了解,至今年上半年,達芙妮的平均存貨周轉期快速上升至202天,而2011年同期為149天。2011年報更顯示,達芙妮存貨金額為20.6億港元,已經較2010年同期的10.8億港元同比上升90.7%。而在清理庫存的問題上,直營模式無疑顯現出良好的優勢。
涉足電商未見曙光
其實就銷售渠道來說,雖然達芙妮正在全力以赴調整,但日子卻并不好過。就在此次“去加盟化”風波之前,達芙妮的電商業務也已經歷過一番波折。
8月初達芙妮爆出大舉裁員300人的消息,矛頭直指電商部門,稱電商一舉裁掉40名員工,占部門人數近六成。雖然達芙妮方面表示電商大裁員的消息是訛傳,并且急切地想在電商領域作一番整改,但其能否擺脫身陷泥潭的局面尚未可知。
其實早在2006年,達芙妮就已“觸電”,并在2009年成立專門的電子商務公司。 2010年后,達芙妮采取了全網銷售的模式,通過與包括唯品會、好樂買、樂淘、名鞋庫、京東、易迅網在內的十數家網站簽訂代銷、包銷或頁面鏈接合約,銷售額快速攀升,電商業務曾實現數百萬元的盈利,形成達芙妮電商業務的階段性輝煌。
不過,全網銷售時通過低價策略促銷,對達芙妮的品牌和渠道來說卻是“隱疾”。如今,達芙妮電商已無法遏制業績的不斷下滑。
就電商渠道而言,從興起進入全盛,再到走向挫折,達芙妮花了不到6年時間。 2011年達芙妮線上業務的總銷售額約9000萬元人民幣,相比近86億港元的總營收,電商業績的貢獻率實在汗顏。而這也間接說明,達芙妮電商的直營道路是失敗的。
不管是在線上的嘗試,還是在線下渠道的糾偏,達芙妮在銷售渠道上費的心思有目共睹,但要想一馬平川、毫無顧慮地前進,顯然還要花費一番工夫。
就此次與部分加盟商不再續約而引起的風波,零售業評論員林尚玉認為,去加盟化是達芙妮未來需要做的,但一時半會兒想要擺脫加盟商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