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外需的低迷在以出口為導向的制造業領域蔓延。受此影響,青島支柱產業之一的紡織服裝業出口呈現下滑趨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 全市紡織服裝出口 33.6億美元,同比 下降3.2%。 近日,在即墨服裝基地等地采訪時了解到,為應對 低迷的出口形勢,紡織服裝企 業紛紛加速了轉 型升級步伐。
出口增長乏力
“價格下跌,需求下降……目前,我們的處境遠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困難得多。”作為島城一家頗具規模的服裝出口公司掌門人,面對記者,李興健毫不隱諱地道出了目前公司面臨的處境。他還向記者透露,個別同行的日子更慘,南方一些公司已經出現倒閉的情況。
“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與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增長乏力。從訂單上看,往年一到3、4月份下半年的訂單就滿了,可今年到現在,手中的訂單只能維持2-3個月的生產,國外客戶訂單不夠充足。”青島即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黨辦主任潘維勝告訴記者。
持續低迷的市場讓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少公司訂單缺乏,開工率嚴重不足,有些企業出現了庫存危機,產品積壓嚴重。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青島市服裝出口20強企業中,7家企業出口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紡織品出口20強中,9家企業下滑,一些企業出口額甚至下降一半以上。
“孔雀東南飛”上演
“其實,需求不振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們逐漸喪失的競爭優勢。”李興健說,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像是候鳥,哪里溫暖去哪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減弱、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與新興的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在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優勢正在喪失。
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員工的平均工資約為188-300歐元,是世界紡織業工資最低的國家孟加拉(約80歐元)的2-3倍。而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依靠更為低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搶走了大批海外訂單。
“今年以來,我們喪失的訂單基本都流向了東南亞。”李興健說,目前,不少世界級品牌都將代工工廠轉移到了東南亞,或者選擇了東南亞的合作伙伴,這對我們而言簡直是釜底抽薪。
轉型是唯一出路
如此困境,青島紡織服裝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青島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鄭明梅看來,青島的紡織服裝企業多年來“自主品牌偏少、創新能力不強,和江浙一帶還有差距”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改觀。據統計,目前青島有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739家,但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注冊商標,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較低,大部分企業仍以貼牌加工、來樣加工為主。“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企業只能依靠賺取加工費生存,用大量的資源換取微薄的利潤,基本上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低端。”鄭明梅說。
在多數受訪者看來,曾經有著“上青天”美譽的青島紡織服裝業在國內同行業競爭上已經落后,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正在削弱,遭遇出口壓力在所難免。壓力催生了動力,應該說,青島紡織服裝企業正加快轉型步伐。
潘維勝介紹說,在從面料和款式的創新上贏得客戶的同時,即發自主品牌的營銷力度不斷加大,正由ODM向OBM轉變。在今年嚴峻的形勢下,即發的產品價格同比仍增長5%左右,新產品產值率繼續保持45%以上。
青島鳳凰印染則將注意力放在了流程再造上。堅持在節能減排、改善環境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其蠟染行業資源循環利用集成技術與裝置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推薦目錄,這也帶來了較為可觀的效益。
紅領集團在品牌建設上謀求突破。在全國建立300多家形象統一、管理規范的直營店,并以自主品牌進入美國、意大利、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紅領國際品牌旗艦店,逐步在海外培育起自主品牌。
在即墨采訪中,記者還看到,為增強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即墨加快服裝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累計投入資金已達2.6億元,現已建成即發的服裝材料檢測平臺和污水處理平臺,雪達集團的公共技術研發平臺,紅領集團的高級定制服裝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即成服裝公共培訓平臺等20個公共服務平臺,為基地內400多家服裝企業提供產品設計、研發、檢測、展示等服務。
業內人士分析,服裝業要 “破題”,需要在品牌建設、產業鏈完善、人才培養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扶持,營造一個持久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增強企業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