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想進入中國這個后金融危機時代依然保持相對興盛的市場——服裝專業市場,而國內的服裝品牌不僅沒有對國際品牌的滲透有絲毫的退讓,而且很多以代工生產見長的企業也紛紛開始搶占“品牌”高地,通過各種渠道來擴展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以期在低谷期用相對較低的成本求得在今后發展的陣地。那么,傳統意義上的服裝專業市場,對于這些剛剛走上品牌建設之路的企業和品牌來講,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市場如何應對服裝企業轉型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呢?
市場發展須與時俱進
近年來,國內服裝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壓力不僅僅是來自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還有國外品牌對國內品牌的擠壓也顯得日益突出,而國內服裝行業如何才能擺脫以前只依靠成本優勢來拓展市場的慣性發展思路,把依靠簡單的“批發”、“走量”獲取最低端利潤,向獲取更高層次的“品牌”附加值、“文化”附加值的發展模式邁出去,成為很多傳統意義上的批發市場所著力研究的新課題。
以廣州的流花服裝商圈為例,流花商圈聚集了30多家服裝專業市場,但是這些市場大都并沒有意識到如今的服裝發展模式,已經與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批發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隨著人們消費趨勢的轉變和國內服裝產業的飛速發展,品牌化運作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成為這個行業發展的首要課題。
“現在的服裝專業市場越來越多,流花商圈已經形成了幾十家市場的規模,那么作為市場本身,只有為市場內的商戶在品牌建設上起推動作用,才能得到商戶的認可,只有那些能為商戶樹立優秀品牌的市場,才能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位于流花服裝商圈的紅棉國際時裝城總經理卜曉強這樣對《服裝時報》記者說。
的確如此,如今的服裝專業市場,已經不再是僅僅為商戶提供批發場地就可以了,市場也要與時俱進,要著手為市場中的商戶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贏利,要著手為打造商戶自主品牌提供條件,這就要求服裝專業市場必須改變單純建設市場、收取租金的方式,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到品牌平臺的搭建上,更要與商戶一起開辟市場發展的新渠道。
在卜曉強看來,服裝專業市場的發展是階段性的,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集貿形式、馬路經濟。經過不斷發展,并且配合城市的不斷規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不斷規范,這種集貿形式、馬路經濟逐漸轉型為商貿型的市場,把路邊市場搬到了室內經營,也就是在這個階段,中國的服裝產業開始了幾何級的增長速度,并成就了一大批規模服裝企業,使中國的服裝流通渠道有了相對完善的發展和擴張,同時也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越來越高的購物需求。在這個階段,服裝專業市場起到的作用只是流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批發”、“走量”。
“因此,在很多專業市場中,我們看到的都是提著大包小包的批發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品牌的重視,類似于大商場中的精品店、旗艦店之類的裝修漂亮的店鋪出現在服裝專業市場中。這種現象表明,以往那種只靠走量、批發為主業的專業市場,又到了一個新的轉型期。”卜曉強說,“商戶希望服裝專業市場不僅僅能提供一個走量的渠道,更希望市場能成為一個展示自己品牌實力和品牌風格的‘展覽中心’,因此,展貿型的服裝專業市場成為所有意欲在服裝行業繼續做大做強的企業和品牌的首選,而且,目前很多品牌和企業也認識到,要想在服裝消費領域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僅僅靠走量是不夠的,現在的消費者隨著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對服裝品質和設計風格以及品牌知名度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過了對服裝本身價位的重視程度,價格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時考慮的主要因素了。因此,只有提升自己的品牌和品質,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產品附加值,而展貿型的服裝專業市場無疑會在這一轉型過程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