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產品轉出口
最近,做外貿的李先生發現,很多國內二線運動品牌,開始通過一些渠道,將庫存產品以低價格賣到國外,這讓李先生非常苦惱,“他們價格都壓得很低,本來今年國際市場就不好做,增加了這樣的對手,對我們專做外貿的企業沖擊很大。”
李先生表示,由于國內市場不好,做內銷品牌加工企業設備開工率在50%-60%左右,“這還是相對比較保守樂觀估計。”
而目前安踏、kappa等原本專心做內銷的運動品牌也開始轉去搶外貿單子,而且其加工廠也加入了進來,“很多品牌以前都是做外貿起家的,他們想重筑渠道路線,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李先生如是說。
業內人士分析,庫存危機是行業普遍現象,為了消化庫存,各品牌在促銷活動上的博弈尤為激烈,然而顧客日趨理性和時尚觀念的變化,使得品牌即使在活動上大做文章,也是非常艱難的,開辟其他渠道來消化庫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安踏體育2012年中報表示,“將開設更多工廠店及折扣店來清理季候庫存,并預料行業內的清貨行動仍會維持一段時間”.
曾任特步等多家晉江運動企業品牌主管的王龍海(化名)表示,2003年至2007年,是泉州運動品牌的“黃金五年”.那時候“大家都有肉吃”,誰都可以賺錢,而一個行業景氣周期的結束,讓原本粗放、盲目的經營模式“原形畢露”,大肆開店擴張時代已成成為過去。
據稱,市場上的大型工廠店一般賣滯銷產品,屬于“洗貨”性質,價格在3-5折之間。“行業清理存貨,最少需要2-3年時間消化。”王龍海估計。
批發模式惹禍
除了耐克、李寧、阿迪達斯外,國內前幾大體育品牌中,包括安踏、特步、匹克、361度等基本上都是泉州品牌。此外,泉州還擁有眾多的二、三線品牌及不計其數的鞋業代工廠,以致很多人都想知道泉州鞋企共庫存積壓多少?
對此問題,福建省鞋業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答,“現在沒有專門去統計企業庫存數據,但從各種經濟運行會議及與企業交流中估算,泉州規模以上企業鞋子庫存積壓在40多億左右。”
2012年中報顯示,特步國際、匹克體育、361度三家公司存貨分別為7.009億元、5.28億元、3.66億元,合計近16億元。
曾任晉江某知名運動品牌市場部主管的鄭毅(化名)告訴記者,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基本上庫存都很嚴重,至于存貨總量,他表示沒人算過,也很難去計算。
然而,以上的數據并沒有算上渠道中間商的積壓情況。鄭毅分析,在存貨空間分布上,品牌總公司一般占到總量的15%-20%,區域分銷商和終端零售加盟店占到70%-80%.
鄭毅表示,現在渠道上的存貨以2010年和2011年產品為主,分別占到庫存量的25%、40%-45%.“國內鞋服品牌普遍采用產品批發模式,導致了發展過快、渠道庫存過高,現在不少品牌企業在考慮學習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從品牌商直接到零售終端的運營模式。”
企業盲目擴張,是這次國內運動品牌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據了解,2008年時候,企業為了在北京奧運會上大有突破,給渠道經銷商非常大的市場壓力,“那幾年因為市場好,開店都賺錢,所以品牌商比較強勢,年年給經銷商增加配貨額度。”鄭毅如是說。“經銷商為了保住代理權,或者獲得更低折扣,只能接受條件,而且因為大家都賺到錢了,所以大家都會認為,今年賣得不好,明年再賣,總能賣出去。”
“現在代理商下訂單時,廠家都叫他們小心,因為貨品在渠道上,廠家也是要承擔后果的。”鄭毅如是說。
折扣力度逼近批發價
廠家拼命出貨,經銷商拼命進貨,2008年以后,許多泉州二、三線運動品牌都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鄭毅說,大部分企業沒有賺錢,都在擴張網點,可以預見會出現崩盤。“靠著硬撐起來的龐大網點,企業唯一的出路就是包裝上市,靠上市這根救命稻草,有可能扭虧為盈,扭轉局面。”
2012年中報顯示,泉州運動品牌在門店擴張方面并不樂觀。匹克店數減少了741家,安踏和特步半年時間分別增加了29間和7間門店,不過,這些數字相較于往年的高速增長,幾乎可忽略不計。
王龍海表示,今年安踏僅廣東省就關閉了200家門店,整個晉江運動品牌門店收縮幅度在10%以上。“被關閉的大多數店是因為地理位置不佳,或者單條街道重復開設,因此關店也是好跡象,說明大家開始回歸理性,考慮整合終端門店質量了。”
細心的人會發現,大多數運動品牌門店的促銷折扣都在3-4折間,對此,王龍海表示,都是在虧本甩賣,“因為運動品牌給經銷商的進貨折扣一般在4.5折左右,算上店租、水電費、員工成本,最差的情況下,經銷商要在此基礎上加價20%銷售才能保住保證不虧。”
某運動品牌代理商告訴記者,“現在不要開專賣店,要開的話就開一些小專柜。”他表示,自己代理的品牌專賣店關了不少,而他原本打算退出經營十幾年的代理生意。“存貨積壓從2010年下半年就已開始出現,2011年市場上興起了促銷打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