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去庫存進程在加快,明年年中基本能解除危機。”森馬服飾(002563.SZ)董秘鄭洪偉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庫存高低是衡量服裝企業現金流的一個指標,此前“國內服裝庫存可賣三年”的說法曾激起千層浪。
業內分析認為,品牌服飾依賴其知名度能比較快地處理庫存,但基于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走勢,服裝行業整體想要在2013年告別“低洼”,可能還有一定難度。與此同時,并購重組在各細分領域承受著冷熱不一的“待遇”。
“庫存”并非僅指“積壓和滯銷產品”
中國服裝協會秘書長王茁日前在媒體溝通會上指出,庫存是服裝作為季節性終端產品在經營過程中所體現的行業特性。目前,隨著國內市場消費疲軟,一些服裝品牌庫存量有所增加的狀況,并不對這些品牌生產經營造成影響,更不能以此認定,構成服裝全行業的“庫存危機”。
而存貨是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持有的以備銷售的產成品,或為了出售仍處于生產過程中的產品,以及在生產過程、勞務過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任何行業企業都必須保持一定的庫存,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服裝是快銷品,季節性強、變化快,對存貨的需要程度相對更高。
據悉,品牌服裝企業是以自有品牌,通過自營、代理、特許加盟等方式進行市場運作的服裝企業,其庫存構成一般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產成品倉庫內的備銷、滯銷及殘次品存貨,以及原料倉庫中的備用原輔料和過剩原輔料存貨;二是渠道內的存貨,包括直營店存貨和經銷商存貨;三是在途存貨,即在物流環節的存貨。
這其中,滯銷、殘次品以及過剩原輔料等,才屬于需要處理的不合理庫存。可以看到,服裝上市公司財報中“庫存”所包含的范疇明顯更廣,并非僅指一般人概念中的“積壓和滯銷產品”。也就是說,根據服裝上市公司財報中存貨數據來認定其全部為“積壓和滯銷產品”,是不符合服裝行業特點的,也是不科學的。
2013年打折幅度或減少
據中國服裝協會對33家上市公司三季報的分析,其存貨總量為494.73億元,增速基本與銷售收入增速保持同步,且為2008年以來最低水平。
森馬服飾董秘鄭洪偉較為樂觀地指出,“這兩年過季產品確實比較多,可是通過打折促銷后已逐步緩解。預計到明年中期,將消化完畢。”
另外,體育品牌361°(01361.HK)副總裁朱晨曄告訴記者:“通過對經銷商的清庫存、新品讓利、開設折扣店等措施,加上今年冬天冷得很及時,庫存壓力與以往相比,緩解許多。”
但是,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認為,2011年下半年到今年,服裝行業普遍面臨較大的庫存壓力。品牌企業力度大一點,吸引力大一點,庫存處理得比較快。對于服裝行業整體而言,明年能不能完全消化,現在判斷還有些早。一方面,庫存取決于外部因素,包括國內消費、出口需求等;另一方面,從內部來看,企業除了已有的積壓產品,還在不斷生產新品,短期想要解決,并不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假設企業消庫存壓力減小,企業經營步入正常狀態,讓利給經銷商的特殊政策將取消,代之的是一個正常毛利率。相應地,終端消費市場打折的力度也會減少。“如果消費者認為衣服變相貴了,企業還是會動態調整。”鄭洪偉說。
“不過,價格始終不是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艱難期過后,品牌價值將回歸。”一位服裝上市公司內部人士稱。
并購選擇性“登場”
中國服裝企業在經過30多年的發展后,如何差異化地滿足消費者對于服裝的需求,成為服裝企業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也成為搶占市場份額的重頭戲。從庫存抽身而出轉向并購的“身影”也已顯現。
“森馬現有40多億的現金流,沒有銀行貸款,接下來將通過并購豐富品牌類別。”鄭洪偉對記者說,而且只并購品牌類,不會納入制造業,后者利潤太低。同時,所選標的不能與公司現有品牌發生銷售“沖突”。
據悉,森馬服飾旗下兩大品牌平價休閑裝森馬和中端童裝巴拉巴拉,分別以超過100億元、40億元的銷售額,位居服裝細分領域的龍頭。其中,童裝銷售額是排名第二的4倍。
鄭宏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表示,中國的休閑服裝市場有6000億元,作為第一梯隊的森馬服飾、美邦服飾(002269.SZ)還有很多成長空間。也無需擔心H&M、ZARA等外資品牌來分割“蛋糕”,因為從國內銷售額排名來看,它們還不到前十,不及第二梯隊唐詩、真維斯、班尼路30億-40億元的銷售規模。
除了休閑服領域,運動服飾企業近年來因產品同質化、門店收縮、管理層變動等,受到沖擊后積極地尋求新出口。近日,匹克與李寧的并購傳聞甚囂塵上,但匹克隨即予以澄清:“未與任何公司就重組及收購活動進行任何談判和磋商。未來公司的重點將依然是提升產品競爭力以及品牌知名度。”
一位服裝觀察人士表示,與其他類別的服飾不同,國內體育品牌同質化嚴重,除非兩者產品能夠互補,如果是當前綜合類體育品牌相互重組,“1+1>2”的效應恐怕無法顯現,并購對于運動品牌或許并不合適。不過,可以預計的是,如果并購潮出現,有資金、市場、品牌和人才優勢的上市公司將率先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