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服裝家紡產業快速發展,逐漸從產品時代、品質時代發展過渡到品牌時代。目前,國內服裝家紡業已經擁有了一大批自主品牌。為了更好地了解近年來我國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情況,明確在打造“紡織強國”過程中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總結并做好品牌建設的相關工作,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
我國推進自主品牌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
記者:自主品牌建設是我國從“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紡織工業在品牌建設中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您認為自主品牌建設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王天凱: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到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中國GDP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也飛速發展,紡織工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傳統的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2011年,中國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達到4310萬噸,約占全球的54%;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541.23億美元,約占全球的34%。
目前,中國已經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成為全球紡織品服裝最大的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紡織工業“大而不強”的事實,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主品牌建設較為薄弱等方面,我國目前還只能算是一個紡織品服裝的制造大國。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和自主品牌建設,是行業非常重要的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力,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對此,紡織工業作為重要的消費品行業來滿足全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承擔著重要的任務。隨著國家把擴大內需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持續推進和進一步增強,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以及品牌建設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情況十分明顯:從國際來看,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發達經濟體活力不足、市場信心下降,從短期來講,世界經濟復蘇還有一個相當的過程,行業發展形勢趨緊;從國內來看,在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挑戰。
另外,從目前中國市場來看,很多著名國際品牌大舉進軍中國,已經在中國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些品牌與中國自主品牌在同一個市場上為了生存,競爭十分激烈。更值得重視的情況是,現在國內一些百貨店對國際品牌大開方便之門,反而對自己國家品牌進店有諸多限制。
由此可見,無論是國內大環境,還是中國品牌的市場狀況,我們都必須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十二五”是紡織行業進行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在“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面前,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和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行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主動適應內外環境變化,推動我國紡織服裝業平穩健康向前發展。毫無疑問,作為建設“紡織強國”的重要任務的自主品牌建設工作刻不容緩,以服裝、家紡終端產品工作為重點,進而帶動產業鏈各環節品牌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快自主品牌建設,進而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對于實現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