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各大知名服裝品牌紛紛不幸“中毒”,而且中毒不輕,例如其中一毒“鄰苯二甲酸酯”可以通過手口接觸進入人體,具有生殖毒性,影響生殖系統,這簡直就是絕殺三代的武林毒王。
如果一個人中了毒,緊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解藥,不知為何,此次中毒的大部分企業紛紛找理由為自己中毒一事開脫,有說因技術難題未攻克所以染料必須有毒、有說事不關己是被陷害、有說調查方數據不做準……似乎中毒也要偷著樂。
中毒服裝企業真有這么冤嗎?接二連三的中毒事件就沒有解藥了?
首先必須指出,目前服裝行業不存在任何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關,以致不得不用有毒的原料及產品;其二,在生產過程中,的確會產生部分例如甲醛等有毒物質,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將其控制在安全系數范圍內;其三,服裝中毒涉及諸多環節,例如染料、制作工藝等,這些都可通過強化企業管理來實現風險規避。綜上所述,服裝中毒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不應有任何借口開脫責任。服裝“中毒”最終是企業品牌自身,消費者健康及環境安全的三輸結局。
目前大部分服裝都是采用代工制進行生產,在生產環節上,是最容易“中毒”的。無論是染料、生產過程還是后期加工,諸多環節內都有可能染毒,一道看似普通的“洗水”就有可能產生甲醛殘留超標的可能,更別說從棉花到成衣這中間數以千百計的各個環節所隱藏的風險了。
但風險不代表危險,服裝企業還是有解藥可用的。在這里說企業責任、成本控制、安全標準執行等太廣泛了,最實際有效的一項工作就是建立透明的上下游生產環境,讓消費者能獲得更多的服裝生產信息。例如H&M、C&A以及Marks&Spencer已經承諾在今后的三個月里在線公開其部分供應商的有毒有害物質排放信息,設定更詳細的時間表和最后期限,來淘汰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并且公開證據,證明其已經做到零排放。這一點可在極大程度上降低服裝中毒的風險。據了解,一些主流服裝生產企業已經在做這項工作。此外在源頭禁止使用有毒物質也是十分必須的。例如歐盟今年7月出臺政策,全面禁止市場上出售含有NPE的紡織品。(注:NPE屬于內分泌干擾物和致癌物。作為表面活性劑,在紡織行業被普遍使用。)這一低價高效的有毒物質已有安全替代物,NPE的禁用對人體健康及環境安全帶來福音。
可以說,服裝禁毒是場持久戰,服裝品牌廠商和生產廠商需要社會責任與企業利益中尋求平衡點。這能有效提升品牌價值,保護消費者與環境的安全。而目光短視,追求眼前利益的企業最終只會被自己下的“毒”所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