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野蠻生長”之后,體育服飾品牌正迎來利潤降低的冬季。據報道,李寧、匹克、安踏等國內體育品牌企業先后傳出利潤降低的消息,諸多品牌門店紛紛關閉。
寒冬氣息濃重
據國內體育服裝企業匹克體育日前發布報告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其在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為6739個,與去年末相比減少1067個。匹克體育的訂貨情況也不容樂觀,2013年第二季度訂貨會訂單總額同比下降20%-30%。
匹克體育發布盈利預警顯示,預計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將會顯著減少,歸因今年業內廣泛的庫存調整及疲弱經濟狀況對集團體育用品需求產生負面影響。
對此,匹克CEO許志華表示,門店的關閉看起來似乎很敏感,但從行業的角度來講,門店的關閉實質上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來自李寧集團的數據同樣并不樂觀,2012年上半年,李寧集團持續推進銷售渠道變革,在新開248家店鋪的基礎上,對店鋪進行了盈利評估,調整經營結構,關閉1200家低效門店,這一關店比例高達15%。截至6月30日,李寧常規店、旗艦店、工廠店及折扣店的店鋪數量為7303家,比2011年底減少952家。
另外,安踏體育今年以來門店總數也減少了110家。
網絡營銷專家姜云鷺認為,體育品牌企業不僅面臨同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壓力,同時還受到休閑服飾的市場擠壓。隨著越來越多的時尚服裝品牌出現,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實際上,在中國休閑服裝品牌大量出現之前,國產體育品牌服裝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部分休閑服飾的功能,現在休閑服裝正逐漸分解運動品牌服裝市場,加上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低價格產品迎合了消費者的網購需求。
“缺了”品牌特質
顯然,體育服飾品牌市場正在整體走弱。而國產體育品牌的表現更像是在坐過山車,起落明顯。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在過去短短幾年時間里,國產體育品牌經歷了一個“爆炸式”增長過程。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中國體育品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借助消費者被激發起來的體育熱情和商業贊助、廣告營銷以及之后的港股上市,許多體育品牌贏得了充足的資本,企業發展勢頭蒸蒸日上。
在這一過程中,許多體育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大量開設門店,一方面為港股上市提供“業績”,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占領二三線城市市場。
然而,由于龐大的庫存和消費市場的大幅萎縮,運動品牌的日子都不好過。
“關門是意料中的事情。”中國南派服飾品牌聯盟總策劃師何俊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店面租金上漲、人力等成本上升讓運動品牌生存舉步維艱;同時,國內運動品牌同質化嚴重。“最關鍵的是,在2008年后,國內運動品牌為了搶占市場,大都采用粗獷的方式大規模擴張,忽略了服務和品牌建設。”
匹克體育CEO許志華卻沒有這么悲觀:“其實,早在去年我們就開始著手應對市場的變化,通過優化渠道、提升單店效益和增加設計研發投入等措施,通過提升終端的反應速度和靈活性,以應對未來兩到三年的行業疲憊期并爭取率先復蘇。”據了解,匹克“第七代門店”已經開始在一些區域進行試點,預計到2013年底,全國將有近1000家門店完成更新換代。
對運動品牌遭遇的寒冬,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分析,主要是目前體育企業的經營環境低迷,市場對體育用品的需求量較少。而收拳是為了更好地出拳,“目前關閉的都是一些低效店,可以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集中精力發展優質門店。”
從國產體育品牌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在過去短短幾年時間里,國產體育品牌經歷了一個“爆炸式”增長過程。“由于在迅速擴張過程當中不注重品牌特質的開發,導致了同質化競爭嚴重,現在過多的體育品牌門店扎堆,使得相互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這些門店當中也存在很多低效門店,經營和管理效益不佳。”姜云鷺說。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告訴記者,國產體育品牌跑馬圈地、數量取勝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人工、租金成本的上升以及產品同質化的嚴重使得密集開店,規模化的邊際效益變小甚至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