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中國消費者總體上已經從盲目的追隨者轉變為新興的時尚首創者。外媒稱,中國在奢侈品和時裝領域不斷上升的重要性出現了新轉折。美國貝恩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奢侈品市場,波士頓咨詢集團的研究表明,中國試圖在2015年前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和時裝市場,但是最近的經濟預測顯示中國經濟增速在放緩。總部設在倫敦的博柏利等奢侈品牌已經由于中國經濟放緩而受到嚴重影響,并向下修訂了收益預期。
香港《南華早報》刊文指出,中國的奢侈品和時裝盛宴仍舊沒有結束,但是五個趨勢顯示出情況的變化。
第一個趨勢是,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中國消費者總體上已經從盲目的追隨者轉變為新興的時尚首創者。
這個趨勢體現在全球消費的兩個方面。一是中國顧客的平均年齡比西方顧客小得多。歐美奢侈品顧客的年齡一般在40到45歲,而中國顧客的年齡常常在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二是西方奢侈品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女性,尤其是在時裝、皮革制品和珠寶等方面,而中國的情況并非如此,除了手表等男性主導的傳統領域,中國男性在其他方面也是消費主體。
中國顧客不僅可能引領全球奢侈品行業的演變,還可能對市場的成熟起到激勵作用。
第二個趨勢是,華人投資者最近顯示出收購西方時裝“睡美人”并讓她們蘇醒的才能。臺灣的王效蘭2001年收購法國時裝品牌“浪凡”就是這種情況。王效蘭聘請服裝設計師阿爾伯·艾爾巴茨為該品牌的創意總監。據法國《紡織報》兩年一次的排名,該品牌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創意的企業。
第三個趨勢是,中國品牌向國外擴張潛力巨大,迄今為止成果好壞參半。重要的是了解這樣做的原因。中國體育服裝品牌李寧尚未成功地制定出一項在美國的零售戰略,主要是因為耐克等本地品牌的激烈競爭。李寧轉而制訂了一項網上銷售戰略,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會在零售市場找到一席之地。
另一個可能成功的事例是波司登,不久前它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商店。波司登和一些其他中國品牌試圖在質量明顯改善和價格提高的基礎上采取品牌提升戰略。但中國的奢侈品牌不具備有助于它們在西方市場競爭的傳統。這要經過一段時間以后才能具備。
第四個趨勢是,西方奢侈品牌在中國的擴張大大改變了它們在中國的經營方式。奢侈品帝國歷峰集團對香港“上海灘”等中國品牌的收購,為中國品牌融入西方大聯合企業的產品陣容鋪平了道路。同樣,法國愛馬仕與中國設計師攜手創立新品牌“上下”并在巴黎開設一家專賣店表明,西方投資者收購或開發的這些中國品牌實際上可能是成功的。通過為中國顧客翻譯著名商標、開發新品牌和新系列,將使中國對西方品牌和聯合企業的特性產生影響。
最后一個、但并非最不重要的趨勢是,一批受中國影響的新創意人才開始給整個西方時尚及其核心——巴黎時裝——打上烙印。例如,去年以來,劉凌和孫大偉這兩位中國設計師一直是法國時裝品牌的創意主力。他們不僅在巴黎取得了成功,還能夠將幾種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他們都學會了西方時裝的檢驗標準,并能夠與他們自己的創意才能結合在一起。
文章認為,中國顧客有著給全世界帶來靈感并從追隨者轉變為領導者的潛能。中國投資者通過在西方收購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機會。然而,中國品牌要想同西方品牌競爭,尤其是在成熟市場,仍有一段路要走。這些趨勢不應該掩蓋更深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在中國發展的西方品牌的重新定義,以及中國“新潮流”在東西方設計、奢侈品和時裝領域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