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2年走到了10月,慶幸“世界末日”沒有如傳言般發生,卻迎來了國內服裝企業乃至國際奢侈品行業的一場漫長的寒冬。“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對于曾經的服裝大鱷和一些中小規模的品牌服裝企業而言,2012宣告了他們的沉寂,就連一些國際奢侈大牌也告別了兩位數的增長率。
男性奢侈品消費攀升
時間退回到2009年,中國服裝零售市場與國際奢侈品高端消費品正式接軌,面對歐洲經濟消費低迷、日本市場的空窗期,中國這個要面子的民族勇敢充當起了奢侈品品牌的強心劑,也正式接管了全球奢侈品消費老大的地位。于是各大品牌甚至開始了翻倍增長,以某國際大牌為例,其北京國貿單店業績從2007年的月均150萬歐元躥升到2009年的月均500萬歐元。
國際大佬們振奮了,牛仔原始的開拓精神被激發了,先后開始了在全國范圍內的圈地運動,店鋪從幾家開到十幾家,再到幾十家。在他們的拉動鼓舞下,國內品牌也趁機大肆擴張代理加盟,于是乎曾經一直面對大海的我們,頓時感到春暖花開了。
世界范圍內,自2009年開始,以男女性別為區分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四六分天下”,但女士市場增長日趨緩慢到年均8%,男士市場則以年增長16%的速度迅速攀升。截至2010年,男士奢侈品消費市場達到1800億歐元,標志著整個男性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的巨大變化。以往男士消費的主要奢侈品為汽車、旅游、酒精飲料三大品類,如今擴展到手表、服裝、配飾,再到從前女士們的“專利”珠寶、化妝保養品等。全線產品市場都有待深入開發,并迸發出巨大潛力。
奢侈品巨頭捕獲商機
那么,奢侈品的進入對中國服飾品牌是大挑戰嗎?不,對中國品牌而言,更多了一個好的體驗機會,可以近距離體驗其品質、服務,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真正對中國品牌產生沖擊的將是國際二三線品牌。Zara等品牌已經小試牛刀,而后面還有更多性價比極具優勢的二三線品牌在虎視中國市場。可以與同行們分享的是,調整升級要回到產品本質上來,要有自己品牌的源動力。大環境不好時,自我調整、練練內功也是好的,要堅持自己的產品和策略。
在談發展的同時,看看大形勢,或許國際幾大奢侈品巨頭最先捕獲的這類商機,將給我們一些啟示。
愛馬仕在2008年底,率先打破其品牌慣例,在紐約麥迪遜大街690號開出了以男裝為主的4層男士用品店鋪,獲得巨大成功。LVMH緊隨其后,在收購精品鞋匠BERLUTI多年后,挖到在杰尼亞供職多年的資深設計師Alessandro,操刀設計男裝和開發全線男士用品。LVMH今年在倫敦HARRODS百貨成功開出第一家男裝店,因為有集團的強大財力支持,未來兩年的擴張腳步會迅速加快。另一個大集團PPR也毫不示弱,招兵買馬,更新拓展旗下BRIONI品牌的設計和市場團隊,打造更具多樣風格的男性用品世界。
如此看來,未來的男士精品市場會有好戲看了,競爭角逐在所難免。確實,在我們國人眼中,“競爭”這個詞一直不怎么受人待見。國內同行的一句話至今令我記憶尤新,他說:“有一天如果我把某品牌打倒了,這場競爭我就贏了!”對于他來講,競爭意味著殘酷的你死我活,一條道走到黑,最后可能同歸于盡。其實這種對競爭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有例為證:有一定實力的時尚消費者往往會擁有和收集多個不同奢侈品品牌的包包。
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
其實上述幾個男裝大牌提示我們的,不僅僅是男士用品未來巨大的市場潛力,更重要的是在品牌林立的精品消費市場中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來有力地正面迎接競爭和市場的挑戰。他們是怎么做的?仔細分析不難看出,成功的高級消費品牌都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簡單地抄襲。
愛馬仕是馬具皮具的世界第一,BERLUTI是定制皮鞋起家,BRIONI是歷屆007和全球政要西裝定制首選(他們的成衣系列中,每季的西裝面料最少也要有2000多個選擇)。
說白了,他們在推進品牌的同時,沒有摒棄自身傳統,而是在其基礎上不停地挖掘、開發。大家都在努力做的兩點是:閉門造車做產品,抬頭看路盯市場。
這樣,道理就很明顯了,當今的世界,大同的市場,但我們不能以傳統、平面的一張餅式的概念來理解市場,市場應該是3D立體式的圓柱形。立體的市場是依靠百花齊放的產品來推動發展的。每個品牌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不同的層面、不同的點,而不是一窩蜂地往一堆扎。高級市場就是有效、聰明地回避了初級的市場競爭(也就是低級的價格競爭),而用多元化、個性化的品牌戰略和產品設計來爭取有限的資源和份額,從而更加深度挖掘市場潛力,最后也促成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男士用品市場的未來一定更精彩,而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更應是奢侈大牌的運作守則和植根于品牌深處的文化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