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及市場人士,認為洋品牌在國內“雙重標準”猖獗的背后,是中國市場假冒偽劣泛濫,法制不完善,違法成本低,給了一些洋品牌以次充好的機會。
西安市場調查
此款鞋已下架工商表示若有投訴將查處
“看到網上的新聞了,據說曝出的是一款專業籃球鞋。國內國外制作標準不一樣,但在國內還賣得很貴。”日前,在西安一耐克專柜一名消費者顧先生對記者說。
據媒體報道,出問題的籃球鞋屬于耐克公司的高端產品,國內售價高達1299元。如此高的售價,主要源于這款鞋的雙氣墊設計。然而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宣傳,國外的價格卻比國內便宜了500元。不僅如此,更讓中國消費者惱火的是,他們買到手的鞋實際上只有一個氣墊。耐克因不同質、不同價的“雙重標準”被查處。10月25日、26日,記者分別走訪西安怡豐城、西大街、開元商城、五環體育精品等地的耐克專柜,其中部分專賣店稱:“這款鞋子在去年已下架,店里還為消費者進行了無條件退貨”。
“這是去年年底的事情了。當時那款鞋子賣1299元,曝出這事后該款產品就被公司調整下架了。我記得當時還為消費者無條件退貨了。后來公司還出了一款這個鞋子的升級版,價格為1599元。”位于西大街的五環體育精品店導購郭先生告訴記者說。
也有部分耐克專柜表示店里沒賣過這款鞋。“沒有這款鞋子。你去鐘樓那邊的店看看吧,那邊款式更齊全一些。”怡豐城耐克專柜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開元商城耐克專柜導購伍先生也對記者說:“沒有這款鞋子。如果是有問題,估計也早下架了。”
“知道這事,但目前我們還沒接到是否采取行動的通知。”10月26日,西安市工商局市場處處長雷虎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態。
隨后,西安市工商局經濟檢查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說:“我們已經關注到此事。但目前還沒有接到消費者對耐克的投訴。如果有西安市民投訴耐克或其他產品虛假宣傳或欺詐,或有上級統一安排部署,我們會立即處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另外相關職能部門日常也有巡查。”
為何歧視中國
市場監管未有效發揮作用違法成本低是主因
中國消費者缺乏組織資源,也是使洋品牌質次價高、歧視中國消費者的重要原因。王海說:“比如消費者協會這樣的組織,有企業會員卻沒有消費者會員,產品標準都是由企業參與制定。因此在企業面前,消費者過于弱勢,根本沒辦法跟經營者博弈,而市場監管也無法發揮作用。不像美國早就有比較完善的消費者組織——消費者聯盟,他們有4000多個實驗室,可以檢驗產品質量,并提供相關數據資料,而中國至今都沒有。由于沒有組織力量,中國的消費者請不起律師和專家,缺乏表達和發聲的渠道,也就沒有了話語權。”
“洋品牌只是入鄉隨俗罷了。”王海認為,外國公司歧視中國消費者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市場標準低。“中國市場進入門檻低,標準低,要求不嚴,是造成外國產品在中國市場質次價高的根本原因。”王海說,“比如牛奶,在美國、歐洲標準都很高,而國內農殘標準都比較低。還比如甲醛限量國內外也有別,另外,缺陷汽車召回的標準國內也低于國際標準。”
李志起認為,“從自身角度看,國內法律法規不完善,再加上違法成本偏小,也是造成國內洋品牌質次價高的原因。國外法律體系嚴格,懲處力度很大,因此這些洋品牌就不敢夸大宣傳,相對而言,這方面國內監管很粗放。李志起認為,“監管部門應該鼓勵、支持消費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消費者應該用平常心平等地看待洋品牌,遇到品質有問題、虛假宣傳時應該堅決維權。”
“為耐克執行‘雙重標準’被罰叫好!豐田、強生、蘋果、沃爾瑪、麥當勞等在中國實施雙重標準……他們傲慢的底氣何來?誰‘寵壞’了他們?違法成本低,讓跨國公司大搞‘雙重標準’!”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永表示。
王海認為,“不打擊欺詐、不保護創新,中國企業就永遠受制于人。洋品牌歧視中國的“雙重標準”事件也將屢禁難絕。
耐克并非個案
從手機、汽車到冰淇淋“雙重標準”洋品牌很常見
記者獲悉,耐克鞋搞“雙重標準”遭罰487萬元,是因為一年前國內知名打假人王海最早向工商部門的舉報。“事實上,不僅僅是耐克,很多洋品牌對中國采取‘雙重標準’。”王海對記者說,服裝、包裝行業,面料跟選產內容不符,比如有一款箱包宣稱是真皮的,在中國市場售賣卻是人造革的。一些洋品牌汽車在國外經常召回,但在國內卻很少召回,或者應該召回的在中國都沒有召回,這些洋品牌其實是在歧視中國消費者。
“價格‘雙重標準’的事在很多企業都有。”IT法律專家、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在接受采訪時亦表示。一些電子產品、服裝和汽車都存在雙重標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9月,依據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要求,蘋果不再使用翻新機維修iPhone手機。而在中國,蘋果依然沒有做實質性的修改。
營銷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導師李志起認為,從生活日用品、電子產品、食品領域到汽車領域,強生產品召回、蘋果產品退差價、豐田公司問題汽車賠償等,都曾存在國內外雙重標準的問題。“比如在國外只是普通消費品的哈根達斯冰淇淋,在中國卻成為奢侈品,售價比英美等國高出幾倍。強生、寶潔化妝品安全標準、毒副作用標準在中國也降低了。豐田這樣的汽車品牌,進入中國后,本就應該有的標配竟然成了高配,基本裝置還另外收錢。”
另外,Ipad補差價政策對國內消費者根據購買渠道的不同實行不同的標準。這一做法涉嫌消費歧視,曾受到廣泛質疑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