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服裝業迅猛發展,一大批優秀服裝品牌快速成長。這10年,中國服裝設計師作為中國服裝產業群體之一,把握了歷史機遇與挑戰,設計創新在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促進品牌文化建設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10年,中國服裝設計朝產業化方向邁進一大步。時尚設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在中國服裝產業軟實力增強過程中作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國時尚設計業在亞洲和世界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促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和文化
創意產業發展
對中國服裝設計業而言,過去10年是朝產業化方向邁進的10年,是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10年。
2003年,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團體進入第10個年頭。此時“時裝設計師”作為概念清晰、內涵充實的社會職業,不僅確立了設計的生產力地位,而且走向“產業促進”和“社會服務”并舉發展的國際化道路。
近10年來,服裝設計師團體組織活躍于全國服裝產業基地和發達地區。廣州、深圳、大連、杭州、青島等都有服裝設計師的組織。各地設計師協會在服務于設計師、服務于企業,協調好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設計師之間的關系,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今年4月,福建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在石獅成立。“金頂獎”設計師楊紫明擔任協會首屆理事會會長。他說:“要推進福建省服裝業實現從加工制造向時尚創意的轉化升級,設計師成為這個鏈條中最重要的環節。希望這個平臺能引領更多的人進入到行業中來,努力推動福建時尚創意產業的發展。”
2004年,中國時尚文化的兩個代表城市北京和上海,都不約而同地把時裝產業以及作為其核心之一的時裝設計擺在了重要位置上。這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聯合發布《發展北京時裝產業,建設“時裝之都”規劃綱要》。僅隔不到一個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創意產業發展論壇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將以保護和開發利用工業、歷史建筑為切入點發展都市創意產業,并將時裝與廣告、建筑、工藝品、軟件等設計列入創意產業的范疇。
此后,創意產業園區在北京和上海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落實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的重要載體。一批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明顯,751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就是其中的代表。2007年,751北京時尚設計廣場正式開園,這里不僅匯集了多家著名服裝設計師工作室,還成為每年兩屆的中國國際時裝周發布的固定場所。
同時,各地在創意產業的推進模式和工作重點因地制宜,上海就注重發揮像東華大學這樣高校創意人才對支撐相關產業并對產業集聚、輻射和推動的作用。東華大學作為以紡織服裝為特色全國重點大學,成立了具有特色的東華大學時尚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10年來,以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為代表的中國時裝展示與傳播的專業舞臺,見證了中國服裝業從追求產能規模到提升產品設計、再到品牌經營與創新的變革軌跡。
中國國際時裝周在經過5年發展后,2002年,主辦方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明確提出了時裝周永恒的戰略定位―――品牌、時尚、創新。從2003年起,該時裝周發布活動與國際接軌,分為春夏、秋冬兩季舉辦,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服裝業發展和品牌經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09年是世界經濟嚴峻的一年,世界各大時裝周都在謹慎前行。在這種狀況下,中國國內經濟發展活力依舊,有國內市場需求作為強大支撐,一年兩次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與時裝節以及一年一次的廣東等時裝周等規模較往年基本持平,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局面。2011年7月,中國國際時裝周正式成為賽德斯-奔馳時裝周國際大家庭的一個成員。
2012年4月,為期9天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落幕,共舉行了41場時裝發布、6項專業大賽的總決賽,發布場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約30%。有46家中外品牌和機構、30余位中外設計師、近400位設計和模特新秀參與其中。參加發布的品類有女裝、男裝、皮裝、童裝、泳裝、內衣、防寒服、休閑裝、高級訂制以及發型、鞋類等,涉及40個國內品牌以及6個國外品牌,其中18個品牌是第一次參與時裝周,顯示出中外品牌借助中國國際時裝周平臺開拓中國市場的十足信心。
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9月28日,謝鋒將在法國巴黎舉辦其品牌時裝發布會,作為第一個應邀參加巴黎時裝周的中國設計師,從2006年至今,他第6次在巴黎舉行個人作品發布。此次他發布作品靈感來自中國古老的苗繡。就像第一次站到巴黎舞臺一樣,無論走到哪里,謝鋒都會強調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他所理解的“東方設計語言”。
像謝鋒這樣的中國設計師有很多。10年來,中國時尚設計產業的從業者們不僅從傳統文化中獲取靈感,并通過設計和品牌將東方文化發揚光大,“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成為設計師及品牌文化的共識。
吳海燕有兩個身份,“金頂獎”設計師和教師。她認為,一個設計師,左手得抓住中國傳統文化,右手得抓住世界時尚文化,把傳統文化活化于當下。2006年,她在杭州所做《東方絲國》之“天下河坊”時裝秀,將中國的絲綢、中國的設計、中國的加工與中國人的精神融為一體。此時,杭州絲綢與女裝的組合令杭州女裝業崛起,杭州絲綢與女裝產業年產值達200億元。2007年,吳海燕注冊了“東方國”品牌。多年來吳海燕還工作在教學一線。身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的她表示,該學院在培養設計師方面,一直強調國際視野的平臺搭建與設計的本土觀的堅持。
今年6月,梁子帶旗下品牌“天意”TANGY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著名的WHO’S NEXT展會。她所展三大系列中包括其品牌特色的莨綢系列。梁子的設計將東方神韻、國際時尚元素與珍貴的傳統生態面料莨綢融合。作為莨綢的發現者、保護者,梁子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和設計研發。2008年6月,具有500多年歷史的中國珍貴的傳統生態面料莨綢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其中也包括了梁子的一份努力。
作為商務男裝品牌利郎的創意總監計文波,一直是與品牌結合緊密型的設計師的代表。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設計:“我的作品表現的是中國設計師設計的男裝,有中國本土的東西。男裝成衣卻是國際化的感覺。”從2007年到2011年,他把利郎品牌帶到了米蘭男裝周、東京時裝周,并最終成就了利郎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
今年3月,創立不久的中國高級訂制男裝品牌社稷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亮相。該品牌首席設計師由意大利著名時裝設計師Francesco Fiordelli擔任。他表示:“中國消費者所需要的是具有先進的意大利設計和意大利的技術和制作工藝但同時富含中國文化底蘊的品牌,是一個真正的中國品牌。”
亞洲時尚圈崛起 爭取國際
話語權
2002年11月,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日本服裝協會、韓國服裝協會共同發起成立亞洲時裝聯合會。2006年亞洲時尚聯合會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時尚、傳承與品牌經營”成為本屆大會產業發展論壇的重要議題。2010年,亞洲時尚聯合會大會再度在中國召開。此時,聯合會成員國除了中國、日本、韓國,還加入了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本屆大會亞洲時尚論壇聚焦于“新生代與亞洲流行時尚”。
2003年10月,時尚中華―――當代中國優秀時裝設計師巴黎展示會,中國時裝業首次以名師與名模聯袂的形式在巴黎時裝周上演繹當代中國時尚。此次發布也是法國 中國文化年開幕的重要活動之一。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服裝加工及成衣出口國來說,無疑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武學凱、房瑩、王鴻鷹、顧怡、梁子、羅崢等6位當代中國時裝設計師的優秀代表,運用中國最具傳統和國際競爭力的絲、麻、羊絨等高檔纖維面料,以獨具創意2004春夏時裝作品,展示了絢麗的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如果說上述這些發布還屬于文化交流范疇,那么,此后設計師攜品牌走出國門就完全以市場化運作為考量。2006年,謝鋒成為登上巴黎時裝周的第一位中國設計師。其吉芬品牌專場發布會于10月1日作為巴黎時裝周的首場拉開帷幕。發布會主題為“門”,象征吉芬此次登陸巴黎將為中國時尚開啟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
此后,中國設計師和品牌走向國際著名時裝周的腳步頻頻。2007年,計文波與利郎品牌在米蘭男裝周的首次亮相,緊接著是卡賓及其男裝品牌發布會在紐約時裝周上大獲成功。2008年,馬可成為首個在巴黎高級時裝周做發布的中國設計師,她深信服裝作為一種獨特的創作語言,具備觀念傳播、精神交流的無限可能性。這年羅崢攜品牌遠征紐約時裝周,可以視作中國女裝產業領跑企業的積極嘗試。今年9月,吳青青二度踏上紐約時裝周的舞臺,其簡約結構設計為特色的男裝系列受到好評,并引起了眾多買手的關注。把品牌打入美國市場是這位中國男裝設計師的實在目的。
近年來,中外服裝設計業界的合作也日益深入。2011年,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與意大利時尚協會主席簽訂中意時尚業合作備忘錄。這年10月中意時尚峰會舉行,來自意大利國際著名時尚品牌領導與中國時裝業領袖共聚一堂進行深層次對話,探討中意時尚未來的發展和合作契機。今年3月,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與法國女裝成衣協會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旨在加強合作,促進中法女裝優勢互補。
在本世紀初,世界時尚業界就提出21世紀是亞洲文化領先的世紀,亞洲將成為潮流設計與流行文化的新動力。10年間,中國服裝設計作為一支東方設計力量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發出強有力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