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例子,在商場體育品牌區,一位站在李寧品牌前權衡了幾分鐘的顧客,最終調轉頭,拿起了一件之前看過的耐克T恤埋了單。理由直白而且簡單:同等款式、同等價位的T恤,耐克“更劃算”。
這不能不讓中國企業反思一個問題:什么是“更劃算”?來看一看這樣的例子:某男在百貨公司看中了一條國產品牌的免燙休閑褲,但即便5折之后,售價也在500以上,而他在網上外貿店最終買了一條同款式、同質地的褲子,價格還不到250元。
幾乎是毫無懸念的選擇,讓“更劃算”清晰可見:那就是用盡可能少的錢,買到盡可能好的產品。用行話來說,就是“性價比”高的產品。這是大多數顧客的“天然本能”。但遺憾的是,中國的服裝、鞋類企業近年來集體“走火入魔”,紛紛想扛起“高端”、“國際化”大旗。而在“高端”、“國際化”的鼓噪下,本土品牌火速“自抬身價”,以至于商品的出廠吊牌標價,從原先高于成本的3倍瘋狂翻滾至成本的7-10倍。
或許不該過于苛刻,前幾年棉紗價格的高速上漲令服裝企業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百貨等零售渠道的費用屢屢攀高,新《勞動法》出臺后人工成本雪上加霜,以及高庫存的最后一根稻草,已將中國服裝鞋企逼到墻角,轉型脫困已經火燒眉毛。
就現在來看,在轉型的方向上,眾多本土品牌選擇了向消費金字塔的上端騰挪,而為了配合這種“乾坤大挪移”,他們的確在產品設計、渠道創新等方面消耗了不少精力。然而,這些產品設計、渠道創新的含金量,還不足以與之不斷飆高的價格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