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就像在證券交易所,每分鐘成交量高峰1800萬、1900萬,甚至2000萬元”,昨天在杭州舉行的“新舊零售的交鋒”論壇,關于當天的驚人數據仍在持續發布。專家們思考,熱鬧背后的門道預售制,即先下訂單再生產的C2B(消費者驅動商家)模式,起了多大作用?價格、產品,還是服務,什么才是電商的未來?
天貓總裁張勇形容11日當天如同美劇《24小時》,有3個高峰,第1個高峰是零到2點,第2個是上午10點后。第3個是晚飯后,末班車趕一下,“這3個高峰成就了191億”。
此外,一種叫“預售”模式也起了不小的作用。簡單說來,是先聚集消費者的訂單,商家再生產、流通、銷售。今年預售10月15日啟動,以茵曼為例,共推出6個款式服裝,其中有2款預售超過2萬件。
阿里巴巴集團秘書長邵曉鋒說,預售代表的C2B模式,要求定制生產,傳統供應鏈體系很難支撐。未來,在互聯網大技術背景下,電子商務會驅動制造商從定型、定款、定料、定價,到倉儲端、銷售體系整個產業鏈條的改造。
191億的成績單,標志著電子商務新經濟達到了一個新的量級。易觀國際創始人楊彬說,交易額背后已體現新舊零售的融合,例如“雙十一”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品牌,既有傳統線下品牌,也有這幾年成長起來的互聯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