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7500億,比2010年增長逾60%。電子商務的狂速發展,讓所有人都無法置之不理。然而,試過之后,大多數品牌企業都面臨兩難尷尬。尤其對于服裝行業來講,很多品牌紛紛觸電,開起了網店或網上商城,然而,問題很快就出現了,網店與實體店沖突不斷,難以協同,大有你死我活之勢。
常見問題有四個:第一,網絡購物的消費者形成了超低價消費的習慣,網絡價格通常只有實體店的1/2或1/3,否則無法出貨,而如果在網上大幅度降價,又倒逼實體店無法出貨,或者消費者在實體店購買之后要求退貨,致使實體店經營困難;第二,如果網店與實體店進行產品區隔,在網店投入低檔產品,通常消費者不買賬;第三,網店的流量成本已經不低于甚至高于實體店的租金成本,使企業的經營壓力驟增,美邦董事長周成建在關閉電子商務時就曾坦言,“1年6000萬元的投入,使線上成本甚至遠高于飽受地價負擔的實體店成本”;第四,由于不受店面面積限制,網店需要的品種數量遠遠高于實體店,使得企業的產品集中度不高,稍有管理不慎,庫存壓力就大增。凡此種種,讓眾多品牌企業苦不堪言,以致坦言“不做等死,做是找死”,很是糾結。甚至,很多企業干脆退出。
退出肯定是在回避問題,是等死,不可取。電子商務不僅是一種新的業態,更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F代人的生活空間,一個是實體生活,一個是網絡生活,二者相互融合。企業必須尊重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如果遠離了電子商務,差不多等同于遠離了消費者。最近的統計數據看,城市居民中,20-29歲的消費者,有網購習慣的占6成,30-39歲的近5成,40-49歲的占3成;農村居民中,29歲以下的有網購習慣的消費者數量逐漸接近城市居民。假以時日,這些年輕人逐漸成長,電子商務自然形成他們的購買習慣,而隨著網絡技術和物流體系的發展,電子商務的發展必然遍及城市及農村市場。實際上,在三四級市場,已經有人在運作,把社區的夫妻店變成電子商務網站的網上購買操作終端和配送終端,發展非常迅速。
既然電子商務是未來,企業必須想辦法解決網店與實體店的沖突,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并不難,關鍵是企業必須有清晰的、統一的營銷策略,而不是把網店與實體店分開來對待。
首先,我們看到這種沖突主要在品牌企業中產生。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平臺型電子商務,即淘寶模式。淘寶建立了一個網上商城,大都是非品牌企業運行,實體店本就不多甚或沒有,根本不存在沖突。第二個階段是渠道型電子商務,即京東模式。這些公司類似實體店中的連鎖店,是個分銷公司,向上游采購。對于品牌供應商而言,這些網上分銷公司或者賣斷某個型號的產品,或者接受品牌供應商的價格制度,而采用網站贈送其他產品的模式經營。包括京東銷售蘋果公司的產品、紅孩子分銷寶潔的產品,大都是此類模式,也很少存在沖突。前兩個階段中,在金融危機前后,大量出口受阻的企業成為電子商務主體,他們本來就在國內市場沒有實體分銷渠道,也就不存在多大沖突。而且,這些企業因為在國內沒有品牌、沒有渠道、沒有銷售隊伍,直接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分銷,愿意采用低價模式,相對而言,強化了消費者在網購中的低價購買模式。第三個階段就是目前發展起來的模式,大多數品牌企業開始進入電子商務,無論是在淘寶或天貓等平臺上開臺,還是自行建立電子商務網站。這些品牌企業的實體店分銷規模都非常大,穩定的價格策略是其維持品牌形象和分銷商利益的根本。網店的低價購買模式對他們的實體分銷模式有非常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