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即使在這個發展急速的國家里,想要從“中國制造”跨越到“中國創造”也沒法一蹴而就。毫無疑問,中國的時裝產業正開始發展。不久之前,僅有屈指可數的設計師嶄露頭角,而如今他們之中已經有人開始綻放自己的光彩。
此前在中國,消費者與影響力人物從未像現在這樣自豪地鼎力支持本土設計人才——不只在國內,而是在全球——因為他們也越來越多地在全球各地旅行。在這個消費者創造潮流并推動變革的時代,這正將全球范圍的興趣之種埋入品牌早期發展階段??吹轿覀兊脑O計師陳序之(Xuzhi Chen)和劉旻(Ms. Min)入圍今年LVMH年輕設計師大獎(LVMH Price),著實令人興奮。
中國的創意人士越來越多地涌現,并不斷發展,他們具有全球眼光,在全球各地四處旅行進行研究、采購與協作。他們運用數字化技術的方式,或許要比他們的西方同行更貼合直覺。他們互通互助,頭腦清醒,而非各自為營或狹隘守舊。他們希望打造的是國際品牌,不愿籠統稱作“中國設計師”的定義——他們只是正好在中國發展并工作。
為了幫助他們達成這一目標,中國目前需要打造一個完整的時尚生態系統?,F在這里有著許多生態系統的構成部分不斷游移,但至今仍未有任何基礎設施。
目前,中國的時裝教育系統提供時尚與產品設計的方式,與倫敦中央圣馬?。–entral Saint Martins)或紐約帕森斯(Parsons)等院校不同。其結果是許多設計師不得不出國進行深造,將制衣技藝學成后返回中國。但他們往往不具備足夠的商業知識,往往自動默認如果自己在中國發展,制造生產環節應該沒什么挑戰。
與世界各地的年輕設計師一樣,他們之中的不少人往往只能勉強維持,現金流遇到極大挑戰,無法達到工廠所需的最低數量訂單。但如果在西方,至少他們能在工作坊里向經驗豐富的工匠們請教。西方還有結構性的購買季,并有著良好的批發合作伙伴、時裝理事會、贊助資金、事業指導與其它支持系統,能使新興設計師從中受益。
作為能提供全球知名的全方位渠道平臺的零售合作伙伴,我們相信連卡佛(Lane Crawford)與Joyce精品店在幫助打造中國的時尚生態系統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2013年,我們找到三個年輕的中國當代品牌:Ms Min、Chictopia(劉清揚)與Helen Lee(李鴻雁),并與這三者以合作進行批發業務。因為在中國,當代價位的品牌是焦點,有著繁榮的市場,Joyce也已與張卉山(Huishan Zhang)等設計師共同合作。我們希望能進一步擴大產品組合。這對設計師來說一直很重要:我們能一同為國際時裝活動日程規劃設計產品范圍、面料、產量與交付時間表。
我們已經將設計師們帶到了紐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舞會與香港AMFAR慈善晚宴,可以看到他們與行業如何互動。重要的是,我們選擇的品牌必須能與國際時尚界的編輯內容相符相襯,要對各路反饋敞開胸懷。如果這些品牌表現不佳或不相符,他們將不會再出現在我們的商品組合中。這是越來越多帶有“可供購買”的商業問題——而不是企業社會責任問題。
如今,Ms Min出現在巴黎與紐約的展廳,并即將在本周開出第一家零售店;Chictopia擁有在國內有一定數量的獨立專賣店;Helen Lee也出任了國際時尚運動和滑雪服裝品牌Perfect Moment的創意總監。我們的“中國創造(Created in China)”系列目前包括30多個品牌。中國消費者對這些品牌反應強烈,令人欣喜的是,該系列還有20%的銷量是由中國以外地區貢獻的。
你還能通過微博、即將于本周開始并新增展會版塊的上海時裝周(Shanghai Fashion Week)與眾人口碑來挖掘人才。事實上,我們新設計師陳序之就是由設計師陳安琪(Angel Chen)推薦給我們的,而陳安琪正是連卡佛首屆“創意集結號”(Creative Callout)中的設計師。(她們還在中央圣馬丁就讀時曾經是室友。)
國際零售商對中國設計師的興趣也在不斷增長,但同時仍有許多人繼續將他們簡單看作是一個過渡階段現象與新鮮事物。但這對中國與中國消費者來說絕對并非如此,考慮到中國政府在“軟實力”發展上的投資并將國內消費放在優先位置,以及國內市場的龐大規模、超越了時尚品牌Logo的巨大需求,與熱烈的愛國情懷,希望本國設計師能在世界時裝舞臺上上有一席之地的民族自豪感。
對中國時尚界來說,擁有可擴展、可持續的未來非常重要。當然了,在短期內,僅是中國國內市場就已經帶來足夠的挑戰、巨大的回報并能為全球市場提供可觀的供給。但要充分利用這波人才優勢并最大程度開發消費者與行業利益,還需要打造真正的時尚生態系統——現在就得開始行動了。
本文作者Andrew Keith是大中華區奢華連鎖百貨連卡佛(Lane Crawford)及精品店Joyce的總裁。
本文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The Business of Fashion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