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明天,這一屆的上海時裝周也要結束了。而從2001年開啟的上海時裝周,不免會被拿來和深圳時裝周作為對比。盡管時間積累上并不能作為對比的對象,但是,從其中還是能窺出一二中國時尚界的變化。
在上月結束的深圳時裝周對比上海時裝周而言,自然是初出茅廬的。而在這一南一北(空間上,非地域)的對比中,我們很明顯能看出這樣的不同來:上海時裝周作為最先接觸西方時尚的領先地,其衍生的一大批設計師都或多或少帶著西方和東方的印記,這種印記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糅合了兩地,設計師們設計出的衣物實用性相對而言并沒有那么高;而深圳時裝周所呈現出的(起碼是目前呈現出的),實用性和設計性雙雙對抗,實用性明顯要比設計性更強。
這一屆的上海時裝周上引用了一個在西方秀場已經十分常見但對東方而言仍舊是“新鮮事物”的Presentation(服裝展示),關注點是將動靜結合,讓消費者更近一步的關注、了解他們所喜好的衣物,近距離的呈現出設計的美感。就這一點而言,上海時裝周的設計師們都已經意識到了一點:勞民傷財的走秀在當前的消費環境來說,已經不合適,太過高冷,從而忽略了消費者為主導的消費市場需求:消費者需要更切實的體會到消費物品對他們而言有著怎樣獨一無二之處。這次的Presentation展示也成為了上海時裝周的主流選擇方式,另外一出場也讓消費者感到新奇。盡管在這一屆的深圳時裝周上并沒有此類的走秀形式,但主打的“全民時尚”也算是一種對消費者主導市場轉變的覺醒。
不過,這對學習西方時尚演繹的上海和深圳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大的進步——從學習到重整輸出,兩地也僅僅用了幾十年,同時也小有成效:且不說已經開始被大眾熟知的郭培、殷亦晴,就說沒有讓國內熟知的王汁、Masha Ma等等人物,早已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從曾經的一片藍色海洋,到今日已經開始在各地辦秀以向世界證明中國時尚界存在,中國時尚界的覺醒,上海時裝周和深圳時裝周已經成為突出代表。不過,近一步而言,上海時裝周的實驗先鋒味道仍舊是更向前的。深圳時裝周更像是被香港時裝周所影響,更加親民而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