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諸如香奈兒、迪奧、巴黎世家等奢侈大牌,成立之初都是從獨立設計師發展起來,并且取得成功,其國際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才剛剛發展起來,便面臨著“設計與市場”矛盾,他們正努力讓兩者殊途同歸。
數據顯示,在2012-2014年短短兩年間,僅北京地區的獨立設計師數量就從幾百人增長到超過3000人。在這驚人的數據背后,是時尚產業商業模式的轉變。過去,人們逛商場、追品牌,現在,時尚消費者的時尚品位不斷提升,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不斷成熟,買手制這種更能滿足時尚人群消費需求的商業模式成為必然。這無疑為獨立設計師的成長提供了最寶貴的沃土。
不過,由于經營一家服裝店的運營成本過高,并不是所有獨立設計師都可以開立一個獨立的門店。據了解,很多設計師都會選擇在朋友服裝店內寄賣,有些名氣則選擇入駐設計師品牌集合店,如薄荷糯米蔥、棟梁等。由于設計師品牌比較小眾,銷售情況不穩定,國內許多商城對于設計師品牌依然選擇觀望態度,西單老佛爺百貨是京城設計師品牌較為集中的百貨公司。而商場作為成熟的購物選擇,為何設計師品牌卻徘徊在傳統渠道之外呢?
對此,已經創立起個人時裝品牌Chictopia的亞洲新銳設計師劉清揚在接受表示時,“國內很多設計師都非常優秀,但是由于沒有很好的渠道,很難被消費者發現,不夸張地說國內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設計師的發展。我畢業就開始創立Chictopia,當時市場上對設計師品牌認知較低,我去談許多商場都被拒之門外。現在像老佛爺百貨這樣的公司,給國內設計師一個展示的平臺,對于國內設計師而言非常可貴”。
據了解,國內獨立設計師品牌除了飽受渠道之殤外,缺乏買手也是限制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國外買手服務于商場不同,國內大多數買手是為成衣品牌進行扒板和數據分析,這造成國內涌現眾多具有千里馬潛質的設計師卻難尋一位識貨的伯樂。對此,劉清揚則表示,“與國外買手制百貨公司相比,國內商場在這方面存在缺陷。從國外的成熟經驗來看,設計師品牌是未來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國內的百貨公司應該為自己儲備買手人才,而不是選擇重復品牌入駐,這會導致市場過于單一,從而失去機會。”
劉清揚表示:“我在創業之初,業績一直很差,不得已的情況下,我選擇嘗試商業款,雖然銷售有所回暖,但我自己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設計也不是我想做的品牌。在經歷了三四季的商業款之后,我最終選擇繼續賠錢也要做屬于我的設計。后來我推出了昆蟲系列,市場反響非常好。對我而言,在設計和市場之間我覺得不是選擇而是堅守最初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