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漢派服裝品牌曾經在全國叫得“響當當”,但近些年卻“星光暗淡”,昨天的武漢國際時裝周上,來自巴黎、香港等地的20多名世界頂級時裝設計師云集武漢國際廣場,共同為漢派服裝走向國際化支招。
“眼下,武漢很多商場內擠滿了外地服裝,本土品牌的服裝少得可憐。”在昨天的時裝周時尚產業高峰論壇上,不少設計師感慨,15年前,以“太和”為首的一批漢派服裝率先走出了品牌路線。1995年至1997年是漢派服裝的鼎盛時期,本土服裝企業達2000多家,產值60多個億,但眼下,漢派服裝企業總數僅千余家。
“漢派服裝企業的抱團意識不太強,品牌觀念較弱。”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院長熊兆飛介紹,一件衣服掛著武漢的本地牌子可以賣得好,但把衣服運到廣州再換個當地的牌子仍然能暢銷,這就說明企業的品牌實力不夠強。
“民族服飾不是單純地把‘傳統’穿在身上,而是將其民族特色與現代元素緊密結合起來。”巴黎頂級Showroom(實體展示廳)創始人Analuiza Pessoa建議,漢派服裝要想走向國際化,應把當下最流行的時尚元素融入到服裝設計中去,這樣才能被更多人接受。“一座城市的時尚是心態的時尚!”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中國代表、法新國際集團董事趙倩則認為,除政府加大支持外,還應在城市發展中營造一種時尚氣息,構建一種時尚氛圍。
“漢派服裝雖然沉寂了一段時間,但沉默預示著更大的爆發!”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莉很看好武漢本土服裝的發展潛力,“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服裝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整合,壯大本土品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