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藝術設計的生活中,腕表總是不可或缺的翹楚。在這次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Modern Time單元,羅杰杜彼(Roger Dubuis)受邀特別呈現其代表性鏤空時計作品。而其中最精彩的設計,莫過于那技藝精湛、鬼斧神工的鏤空工藝。
傳承創新 顛覆傳統
雕刻是人類掌握的最早的藝術創作之一,而鏤空則是雕刻藝術之中的菁華。在古老中國以玉雕為首的雕刻工藝品中,鏤空被視為最高端的設計;在青銅器、瓷器等大件中,鏤空也是難度最高但效果最好的創造。而在西方,文藝復興將鏤空藝術推向一個時代的潮流尖端,在當時最時尚的服裝設計中,有一種切口裝飾,在外罩上切口以露出內襯,內外布料相互映襯構成獨特的鏤空效果。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勃興,將精致、繁復的藝術特點發揮到極致,鏤空技藝開始備受推崇,在當時的建筑以及鐘表、珠寶等工藝品甚至兵器、鎧甲上,都留下了關于鏤空的想象。
應用于鐘表的鏤空技藝曾經一度失傳,直到20 世紀30年代才得以復興,并隨著瑞士一代代鐘表匠師的開拓創新而發揚光大。 Roger Dubuis羅杰杜彼自出機杼,打破傳統簡單的純裝飾性的雕刻鏤空技藝,在逆向思維的藝術設計導引下,將機芯零件組裝成鏤空效果 ,以使Roger Dubuis羅杰杜彼成為當代鏤空技藝與機械、藝術完美融合的創領者。
Roger Dubuis羅杰杜彼的鏤空并非簡單的雕刻樣式,而是融合了包括建筑、雕塑、繪畫、影像、時尚設計等等藝術創意在內的美學創造。這些靈感來源包括建筑師斯蒂文· 霍爾( Steven Holl)、丹尼爾· 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時尚設計師艾里斯· 范· 荷本( Iris van Herpen)、加勒斯· 普( Gareth Pugh),雕塑家兼藝術家貝努瓦· 勒梅西埃( Benoit Lemercier),畫家兼藝術理論家卡西米爾 ·馬列維奇( KasimirMalevitch)以及杰出的導演、編劇與制片人蒂姆· 波頓( Tim Burton)。
建筑靈感 鏤空美藝
RD01SQ 機芯(左)RD505SQ 機芯(中)RD820SQ 機芯(右)
Roger Dubuis羅杰杜彼的鏤空立體而富有層次感,像極了一棟小型的建筑。在鏤空建筑范本埃菲爾鐵塔上,就可以看到類似的空間感。建筑本身就需要立體與層次分明,但過于“實”的建筑難免在體量感上給人以壓迫,而運用了鏤空技藝,就打破了建筑本身的封閉性,給予建筑以及周圍環境更多的空間感和靈動氣息。建筑師斯蒂文· 霍爾( StevenHoll)十分在意光在建筑中的表現,他使用鏤空讓光穿透建筑。矗立在北京的當代MOMA體量龐大卻充滿了通透感,連接建筑的空中走廊便是一種鏤空的呈現。 Roger Dubuis羅杰杜彼吸收了鏤空建筑的靈感,將層層疊疊的機芯視作群樓,在呈現秩序性的同時表現通透感,在有光穿過的情況下,光線可以通過復雜而密集的機械世界而到達深邃的彼岸。要達到這一效果,需要結構力學的精巧組合, Roger Dubuis羅杰杜彼不僅做到了鏤空結構的立體與層次,同時采用五角星的鏤空造型,使整體結構更加穩定,并且更具美感。
在每一棟建筑冰冷堅硬的外表下,都是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建筑師丹尼爾·李博斯金( Daniel Libeskind) 被稱作“建筑療傷大師”,其代表作柏林猶太博物館就是一首無聲的史詩。沒有情感的藝術設計是空洞而乏味的, Roger Dubuis羅杰杜彼的整體設計體現出一種有想法的價值,并非為了鏤空而鏤空,而是要在鏤空設計的背后呈現出豐富的內容,譬如星狀所代表的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 “蜘蛛”系列的命名所蘊含的對于自然界鏤空典范蜘蛛網的致敬。